走進“新絲綢之路”花園

發佈時間:2019-06-03 09:19:1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郭紅松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新絲綢之路,花園,葉刺,世園會,物種

走進“新絲綢之路”花園

  “新絲綢之路”花園入口處 本報記者 郭紅松攝

  庭園一景 本報記者 郭紅松攝

  植物掩映中的竹帳篷 本報記者 郭紅松攝

【北京世園會影記】

以“一帶一路”倡議為靈感而創作的園藝作品都會採用哪些元素呢?抱著這樣的好奇,在北京世園會大師園內,記者找到了本次世園會創意園之一的“新絲綢之路”花園。

花園入口處,是醒目的中國紅墻體,上面分別用中文和英文寫著“新絲綢之路”,如同一部大書。

沿著弧形的小路走進花園,鮮花和青草芬芳宜人,各種植物將園內裝點得五彩繽紛,如果沒有足夠的植物知識,真是難以將園中植物一一叫出名來。

“新絲綢之路”花園由來自英國的兩位設計師詹姆斯·希契莫夫和湯姆·斯圖爾特-史密斯聯手創作。花園的整體佈局採用林地包圍草原的形式,園內的樹木既有來自歐洲東部和土耳其的物種,也有北京附近山丘上的亞洲東部物種。林冠下層種植著品種豐富的耐陰草本植物,其分佈也寓意著從東到西的絲路旅程。

花園的園路主要由一對交錯的環路構成,象徵著古絲綢之路的不同分支。穿過林地,橫貫心形花園的彎曲路徑,則象徵著以鐵路為依託的新絲綢之路。沿著它前進,能看到不斷變化的景觀。設計師希望借此表達:中國,作為一個地跨東西的大國,必將以新的貿易路線、交通運輸方式和各類交流,使各國變得更近,使世界變得更小。

花園根據植物的生物地理起源,選用中國、中亞、土耳其、東歐等絲綢之路景觀帶沿線各地的植物,構建了從北京到西方的花園旅程。來自巴爾幹半島的棉毛水蘇,來自伊朗的波斯菊,還有來自中國西北地區的新疆鼠尾草、扁葉刺芹……在世園會期間,它們將漸次開放,與遊人見面。

花園內的主體形象由兩個用竹子編織的竹帳篷組成。竹帳篷內部設有鋼結構、膜結構,可收集雨水,這樣的結構在草原上還起著遮陽作用。竹帳篷是人們小憩的地方,也是無機的人工構築物和有機的植被相遇、融合的地方。在這裡休憩時,可以體會到設計師通過巧妙地改造自然景觀,使新的景觀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在這個園林景觀裏,種植的植物難以發現人工的痕跡,實在是難能可貴。

來自天津的張女士説:“我非常喜歡這個花園,用手機掃描植物邊上的説明牌,能了解很多植物花卉知識。雖然沒有出國,卻觀賞到了不同國家的植物,這也讓我對這些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充滿了想像,期待著能夠早日和家人一起踏上絲綢之路的旅程。”

據了解,世園會閉幕後,“新絲綢之路”花園將被永久保留。

(光明日報記者 郭紅松)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