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高等藝術人才須兼具中國靈魂與國際視野

發佈時間:2019-05-14 10:14:0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一帶一路,藝術教育,中國傳媒,藝術人才,中國高校

推動“一帶一路”走深走實,關鍵在人。而人的素養源於教育,源於文化藝術的潤物細無聲。“一帶一路,教育先行。”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肩負著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高校美育是整個學校美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的重要基礎。

在“一帶一路”打造教育共同體的背景下,中國高校藝術教育亟須培養出更多具有中國靈魂與國際視野的高等藝術人才,發揮藝術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對國家經濟基礎進行反作用的職能,從而為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儲備文化“軟實力”。

當前,藝術教育在“一帶一路”的大格局下,也産生了一些新的特質。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需要將“一帶一路”衍生出的新理論和新知識學透、悟透。由此,藝術教育工作才能找準方向,使“一帶一路”成為中國藝術教育發展的指明燈,從而用專業的學術理論和系統的話語體系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智庫是“一帶一路”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國內各大高校紛紛就“一帶一路”藝術教育開展多種類型的科研教學項目、國際論壇,發揮高校智庫的積極作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品質發展轉變。

藝術教育注重通過藝術、文化讓學生既能夠“各美其美”,又能“美人之美”。因此,“一帶一路”藝術理論教育不僅僅體現在高校與外界之間的高級別智庫建設,學校內部具體的教學實踐也是藝術理論教育的重要環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基礎,高校藝術理論建設一方面要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另一方面還需要對外來文化藝術的學習與借鑒。中國傳媒大學遵照國家教育改革戰略,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建構傳媒、藝術與文化三位一體的研究格局,倡導併發起“彩虹計劃”,通過電影、電視劇、動畫、戲曲等各種藝術類型系列講座與藝術實踐指導,以及亞洲、亞非、中日、中韓等高端來訪與國際交流,為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作出了貢獻,也進一步推動了藝術教育理論建設。

對中國高校藝術教育而言,“引進來”與“走出去”無疑是促進人才流與思想動的樞機所在。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高校加快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國際人文合作與交流,逐步實現了與部分“一帶一路”成員國家和地區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拓展了教育相關領域合作交流,推進了高校間多層次、多領域務實合作的開展。“引進來”就是我國高校在“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打造國際教育平臺,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開展合作交流,招收留學生,從而使各國留學生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藝術,力爭培養一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專業人才。“走出去”就是中國高校藝術教育不斷加強對人才培養、人才流動的自我革命,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步伐,為“一帶一路”量身培養相應人才。人才高地的打造,讓曾經的“春風不度玉門關”,變為“絲路桃李滿天下”,充分發揮其使優秀人才在崗位上流動的作用,讓“一帶一路”建設的最前沿成為高等藝術人才的培養皿。

開放就是要擁抱世界,熱切歡迎文化交流、積極學習優秀品質,在取長補短、互幫互助中走向共贏。要讓“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世界的“和平鴿”,在藝術教育領域就要主動拋出合作共贏的“橄欖枝”,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高校之間的藝術交流互通。“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高校藝術教育建設也要注重用“相通”來推動“共進”。

我國藝術類高校應以建設“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為要求,注重與其他沿線高校的交流互鑒,共用優質藝術教育資源,分享藝術教育先進經驗,由此促進藝術教育水準的共同提升。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藝術教育本身對人類文明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回望歷史,千百年來,絲綢之路引領中外各國人民的文化藝術在交流實踐中得以薪火相傳、延綿不息:融匯了清商樂和西域音樂的隋唐總樂,被《建康實錄》稱為“天竺遺法”的北梁畫僧張僧繇,其繪畫技巧借鑒了印度語音學的“反切”戲曲唱法,融合了伊斯蘭文化的永宣青花瓷……藝術在絲綢之路的交融中發展,藝術教育也在其中獲得新生。“一帶一路”倡議作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準、構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戰略構想,有利於我國藝術教育的進一步國際化,也為我國深化藝術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高藝術教育品質帶來了新的境遇。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人:段鵬)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