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表演侗族大歌
貴州水族馬尾繡
“這裡是貴州”品牌海報
本文配圖均由貴州省新聞辦提供
“等到天都亮了,等到雲都白了,等到每縷微風都帶著醉意……”伴隨著正安吉他彈奏的悠揚旋律,3位身穿侗族服飾的姑娘縱情高歌,歌喉清亮,形成優美的和聲,直叫人心醉神迷。
3月20日,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黔之華彩·綻放世界——貴州國際傳播旗艦品牌‘LIVE IN GUIZHOU’多語種外宣平台啟動儀式暨‘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系列展演走進拉美”宣傳推介活動在京舉辦。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藝術家、外國駐華使節等100余人出席活動。在活動現場,侗族大歌、侗繡、安順地戲、臉子雕刻、蠟染等非遺項目的表演展示,讓人領略到貴州多彩文化的魅力。
千年大歌活力不減
“看了我們侗族大歌的現場表演,感覺怎麼樣?”與記者聊的第一句話,鐘聲麗便問起了對侗族大歌的感受。作為貴州黎平土生土長的侗族人,鐘聲麗從小就喜歡唱侗族大歌。2002年從貴州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她加入了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如今擔任藝術團團長。“團裏有30名演員,都是縣級非遺傳承人。我們經常外出表演,去年就出省演出200多次,還去了日本、德國、瑞士、義大利4個國家。外國觀眾非常喜歡侗族大歌,雖然聽不懂歌詞,但對我們演唱的聲音和旋律很感興趣。”鐘聲麗説。
侗族大歌,在侗語裏叫“嘎老”,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早被發現、最早被國際認可的一種復調式、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多聲部合唱音樂。2009年,侗族大歌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侗族人有“飯養身,歌養心”的傳統,侗族長輩用歌聲教給晚輩做人做事的道理。侗族大歌不僅是一種傳情達意的民間藝術,也蘊含著侗族人千百年來嚴格恪守的行為準則和生活智慧。
鐘聲麗介紹,在黎平,每個村寨都有大歌隊,逢年過節都會表演,侗寨裏的孩子們從小就跟長輩學唱大歌。縣城裏也在普及侗族大歌,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學校的音樂課上教侗歌,縣文化館也有免費的社教活動,推廣、傳授侗族大歌。“這兩年對大歌的扶持力度很大,政府有專項資金,傳承人每年都能獲得經費補助。我們藝術團的職責是去各地表演,宣傳推廣侗族大歌。”
為了讓傳統的侗歌藝術更容易得到當代觀眾的理解和欣賞,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進行了一些創新的嘗試。“我們豐富了演唱的聲部,融進更多樂器,使大歌的氣勢更加宏大。”鐘聲麗告訴記者,“與前輩傳承人探討時,他們也很支援我們對傳統的大歌進行豐富和改造。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讓文化遺産一直活下去、傳下去。”
傳統技藝帶動脫貧
蠟刀蘸上高溫融化的蠟液,在白布面輕盈地勾畫幾筆,一條靈動的魚的雛形,已經躍然眼前。苗族姑娘楊婷婷表演的安順蠟染,引得眾人嘖嘖讚嘆。在她作畫的長桌上,展示了布包、胸花、圍巾等蠟染工藝品,花紋清雅雋麗,富有民族風情。
“貴州安順是‘蠟染之鄉’,我奶奶是有國際聲譽的‘東方蠟染大師’楊金秀,我們家族裏很多人從事蠟染行業,我從9歲開始就接觸並愛上了蠟染工藝。”楊婷婷介紹道。1985年出生的楊婷婷,是貴州省高級工藝美術大師、安順市級蠟染非遺傳承人,多次在國家級、省級比賽中獲獎。她所帶的團隊製作的蠟染工藝品,銷往景區、機場和各大商場,受到歡迎。
楊婷婷指著桌上一個魚形圖案的藍色布包對記者説:“這幅圖是一個50多歲的農村婦女畫的,我們把它加工成文創産品銷售出去。在安順有很多四五十歲的婦女從事蠟染,産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人就業。”
在另一個展臺,安順地戲“臉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周明正埋頭雕刻一個面具。“我父親擅長演地戲,我17歲開始跟隨村裏老藝人學習‘臉子’雕刻,一直堅持做這一行。”周明説。
“臉子”雕刻技藝源於明代,至今已有近700年曆史,2009年被列入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上世紀80年代以前,“臉子”僅作為地戲道具使用。隨著文化旅遊業的發展,人們對於藝術追求的多元化,為這一傳統手工藝打開了走向市場的大門。“臉子”從原來的道具發展到家居飾品、旅遊工藝品等領域,面具規格也從以前的30釐米發展到各種大小都有。
據周明介紹,安順大約有200名“臉子”雕刻藝人,一名熟練藝人製作一個面具需要一週左右的時間。周明帶著4個徒弟成立了工作坊,除了雕刻面具,還做各種木雕、根雕工藝品。“作坊的産值一年有50萬到60萬元。近期我們當地幾家作坊準備聯合舉辦一家公司。”周明説,“政府對我們這些小微文創企業有很多扶持政策,同時通過大力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地方文化。”
創新方式推廣遺産
作為文化遺産資源大省,貴州省目前有世界文化遺産1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85項140處,有國家級傳承人96名、省級傳承人402名,建有1個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3個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近年來,陸續出臺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髮展規劃(2014-2020年)》《貴州省傳統手工技藝助推脫貧培訓計劃(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開發利用和推廣宣傳等方面都採取了有力的措施,成效漸顯。
貴州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慕德貴表示,建設“LIVE IN GUIZHOU”(“這裡是貴州”)多語種外宣旗艦平臺,是貴州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貴州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舉措。“這裡是貴州”將向海內外受眾推送“生態文化、中國數谷、非遺傳承、飲食文化”四道“大菜”。
自2019年3月1日試運作以來,“這裡是貴州”已經在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照片墻(Instagram)開通英語、西語、法語、日語四語種賬號,在油管(YouTube)開通英語賬號,已發佈200多條消息,用圖文和視頻向海外介紹貴州。同時,在國內開通微網志、微信公眾號和百度百家號,同步發佈貴州資訊。
“貴州豐富的文化遺産是我們重點推介的內容。”“這裡是貴州”外宣平臺內容負責人對記者説,3月下旬起,“這裡是貴州”將連續推送“走進侗寨尋找大歌”相關內容,用生動活潑的圖片、視頻、文字介紹侗族大歌和侗寨文化。
貴州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哈思挺告訴記者,4月1日至4月8日,“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系列展演將走進巴西裏約熱內盧和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向當地民眾展示中國貴州的多彩文化和發展成就。在巴西,正安吉他將奏出“大和弦”音韻,巴西模特將展示40多套“貴繡”服裝。在阿根廷,苗族蠟染、侗族刺繡、苗族銀飾等“貴州寶藏”將集中展示,3位國家級傳承人帶著他們的代表作品參加展覽,並將現場演繹相關技藝。“這裡是貴州”將全程直播“走進拉美”活動,讓世界了解貴州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