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創新創業創造向縱深發展

發佈時間:2019-03-21 14:22:49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王昌林 羅 蓉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創業企業,縱向流動,創業投資,創新文化,創業團隊

近年來,我國創新創業創造蓬勃發展,2018年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億戶,對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實現社會公平和社會縱向流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促進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要進一步把創新創業創造引向深入,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創業創造,有力拓展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下一步,需繼續發揮創新創業創造在擴大就業、促進創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升級,鞏固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向更廣闊的領域拓展,使創新創業創造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上蔚然成風。

成績斐然 亦有短板

“堵點”和“痛點”不容忽視

近年來,創新創業創造蓬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表現為:新登記市場主體快速增長,科技型企業大量涌現;創業熱情不斷迸發,創業群體更加多元,創業意願和創業潛力高於國際平均水準;創業投資大幅增長,新三板掛牌數持續增長,IPO活躍度不斷攀升;相關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創新創業創造生態不斷完善。

在此帶動下,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極大促進了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成長,催生了多種靈活的就業形態,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我國就業實現了不降反增。據統計,僅僅是“平臺+就業者”的電商生態就提供了1500萬個直接就業機會,此外在關聯産業還産生了超過3000萬個間接就業機會。創新創業創造的帶動效應可見一斑。

但也要看到,當前創新創業創造的發展水準與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主要表現為“三多三少”:一是在商業模式方面體現較多,在技術方面尤其是在顛覆性、原始性技術方面體現較少;二是在“網際網路+”領域的體現較多,在生物技術、先進製造等領域的體現較少,特別是緊密結合當地資源和實體經濟開展的創新創業創造較少;三是創新創業創造集聚區較多,但有特色、高水準的較少,而且地區之間的差距也比較大。

更值得重視的是,當前我國創新創業創造生態和環境還存在一些“堵點”和“痛點”。適應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監管體制尚不健全,教育、醫療衛生、養老、電力、交通、文化等領域的市場準入仍存在較高壁壘;部門間政策不銜接、不配套,部分法律法規不健全,一些促進創新創業創造的政策難以真正落地;産學研之間,創新鏈與産業鏈之間缺乏有效的聯動機制,人才、技術、資金對創新創業創造的支撐不足;相關平臺建設同質化,以孵化器、眾創空間為代表的創新創業創造平臺數量不少,但大部分服務內容單一,對創業孵化資源的整合和服務能力較弱,運營成本偏高,主要依賴補貼維持,入駐平臺的創新企業和人才比重低,缺乏領軍的大企業和創業者。

既是大勢所趨 又是形勢所需

應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上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國際環境也發生了複雜深刻變化。新的內外部形勢,使推動創新創業創造向縱深發展,成為一個“必選項”。

一是更好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迫切需要。當前,以人工智慧、量子資訊、行動通訊、物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重大技術加速應用、實現突破,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科學與技術之間、技術與技術之間交叉融合,引發人類生産、流通、社交等領域發生深刻變化,為解決人口與健康、食品、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提供新的手段。創新創業創造不僅符合全球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歷史潮流,也符合當今世界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的歷史潮流,是大勢所趨。

二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創新創業創造是一個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變革生産關係的過程,是提高生産效率的動力之源。把握高品質發展階段的現實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上要靠創新。無論是降低企業成本,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提升企業發展水準和品質,還是提高要素品質和配置效率,從根本上講都必須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必須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創造。

三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選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必須大力推動創新創業創造,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産業結構升級,大力弘揚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建設強大的科技實力,切實提升創新能力。

理清發展思路 明確目標任務

探尋推動創新創業創造向縱深發展的現實路徑

推動創新創業創造向縱深發展,要正確處理好四方面關係。

處理好堅持審慎包容態度與完善監管的關係。創新創業創造必然觸及現有利益格局與相關體制機制,帶來各種問題。應該看到,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有利有弊,關鍵要看它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因此,需對創新創業創造採取審慎包容的態度,鼓勵支援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與此同時,也要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堅決防止其野蠻生長,把相關風險降到最低。

處理好成功與失敗的關係。創新本身就意味著做過去沒有做過的事情,失敗的概率自然高一些。在推進相關工作中,既要加大對初創企業、高成長企業的支援力度,努力提高創業企業的存活率,同時也要寬容失敗,允許試錯,努力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

處理好科研與創新創業創造的關係。科學研究、技術發明、創新是幾個緊密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科研不等同於創新,科學研究、技術發明只是在創新創業創造“萬里長征”中走出的第一步。推動創新創業創造需要堅實的科技基礎,要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但不是鼓勵科學家去創業,而是支援他們把有實用價值的成果通過許可等方式向創業者和企業轉移。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創新創業創造從創意的“種子”變為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甚至新産業,需要政府精心呵護,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提供必要的條件。這與通過抓大項目、抓招商引資等發展傳統産業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在此過程中,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應著力發揮競爭政策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好企業主體作用,更多利用市場機制促進創新創業創造發展。

更好推動創新創業創造向縱深發展,要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大力推進技術創業。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産權管理體制,改革科研人員評價機制,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加快科研體制改革,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力促進有創業意願的科研人員更好創業,讓更多科研成果得到及時轉化,讓更多科研人員釋放創新活力。

二是加強對種子期、初創期和高速成長期創業企業的融資扶持。對政府引導基金的投資重點、投資階段、運作模式以及管理制度進行調整,加大對重點行業、起步及成長階段企業的支援力度,調動民間資本投資的積極性。適應創業投資高風險的特點,建立投資失敗容錯機制,加大現有支援創業投資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同時支援金融機構開發適應“雙創”的融資新産品。

三是為創業者提供更多專業指導。推動創新創業創造服務平臺向提升服務功能、增強造血能力轉變,進一步完善創業服務産業鏈,開展強強合作、互補合作,形成資源和資訊共用平臺,為創業企業提供從項目到産業化的全鏈條創業服務。充分發揮大企業在市場渠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加強創業者與大企業的聯繫,促進創業企業成長。

四是建立審慎包容、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適應新技術、新業態融合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完善開辦企業的程式,簡化中小創業者的審批手續和辦事流程。降低創業者進入重點領域的門檻,取消和減少阻礙創業者進入養老、醫療等領域的附加條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五是加強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聯繫。要打破創新創業創造的“孤島”,大力推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間的技術要素流動,鼓勵高校、科研機構通過許可、轉讓、入股等方式推動技術要素向中小企業轉移。

六是大力促進國際合作。進一步加大國際先進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引進來”的力度,按照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原則,充分發揮我國市場、人力資源等優勢,在資訊、生物、節能環保等領域建設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園區,加強孵化、工程化平臺建設,推動重大技術産業化示範和應用。

七是營造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加大對成功創業者和創業事跡的宣傳力度,推廣優秀創業企業及創業團隊的先進模式和經驗;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樹立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價值導向。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