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重要的是改革定力和發展信心

發佈時間:2019-03-05 17:03:21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王斯敏 張勝 李曉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林毅夫,大國復興,改革發展,發展


【改革先鋒在兩會】

忙碌是他的常態,日程安排常以分鐘計。談到中國的改革發展,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總是條分縷析地闡釋。

始終看好中國發展前景,始終對中國經濟抱有信心,這是外界對林毅夫的鮮明印象,也是他在今年兩會上表達的核心主張。比起“樂觀主義者”的評價,林毅夫更傾向自我定義為“客觀主義者”——“我不回避問題,同樣也不回避我國的發展潛力”。

面對記者,林毅夫首先談及的就是問題,在他看來,今天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一是中國從低收入國家轉變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發展條件變化,改革有待全面深化;二是大國復興面對國際阻力,西方難免製造各種障礙;三是全球經濟還未走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遺症,發達國家復蘇乏力,逆全球化傾向抬頭。”

“重要的是改革定力和發展信心。”林毅夫相信,改革開放40多年取得的經驗與成績,是我們“不亂其心,不改其志”的底氣所在。

“2008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仍然處在戰略機遇期,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很廣的增長空間。”他預測,“今年狀況會比較好”,理由是,通過近年來主動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已取得了“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的階段性成績,今後隨著“降成本、補短板”兩項任務逐步落實,企業得到利好,産業向中高端發展,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發展動能,促進經濟高品質增長。

“中國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就是不以發達國家為模板,堅持自己探索,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思路對了,每個國家都能積小勝為大勝,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

“中國奇跡”已經被歷史驗證,他期待看到這樣的奇跡被延續、被復刻。而以理論創新的勇氣推動實踐發展,是他眼中最重要的學者擔當。

1994年,執教北大不久的林毅夫與同道們聯合發起成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同年撰著《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以多種文字出版,影響遍及世界。今天,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發展為國家高端智庫和教研重鎮——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近年來成立的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也在中國與世界的學術互動中作用凸顯。而他的研究,始終與國運民生同頻共振。

2018年年末,林毅夫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最為自豪之處便是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理論作出的探索與推動。他倡導,今天的學者應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再向前一步,“因行得知,用知踐行,唯成證知,知成一體”,讓理論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為人師者,當授業更當傳道。林毅夫再忙碌也未離開講臺。他辦公室門側最醒目的照片,是被簇擁在一群畢業生當中,一同拋起博士帽歡樂慶祝的場景。多年來,他對學生的寄語,始終和他2008年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之際的臨別叮囑一樣意味深長:“只要民族還沒有復興,我們的責任就沒有完成;只要天下還有貧窮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在貧窮中。”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