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的綜合效益及前景展望

發佈時間:2019-02-27 09:03:29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林永亮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一帶一路,替代論,話語建設,綜合效益,對接

剛剛過去的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週年。5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既氣勢恢宏又潤物無聲,各類合作項目紮實啟動並取得階段性成果,為世界經濟復蘇發展和沿線國家民生改善注入了重要動力。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建設將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繼續穩步前行,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指引方向,為充滿亂象的世界提供定力。

“一帶一路”建設成就有目共睹

“一帶一路”是一個宏闊的合作框架,既包含一個個具體的工程項目,也包含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既會産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也會産生間接的社會效益。隨著建設進程的推進,“一帶一路”的綜合溢出效應正日益顯現,為世界發展提供了新理念,開創了新模式,注入了新動力。

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認知越來越契合這一倡議的理念和初衷。過去5年,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和理解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在開始階段,國外人士對“一帶一路”的了解較為有限,有的認為“一帶一路”是一個具體的工程項目,有的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的一項對外援助計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國外人士表示,“一帶一路”是強調基礎設施的經濟學,是強調陸海聯動的經濟學,是強調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良性互動的經濟學,是探索國際合作模式創新的經濟學,是推動後發國家合作發展的經濟學,是強調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相互促進的經濟社會學。尤為可貴的是,這其中有許多新提法、新概括和新表述是由國外人士首創的。這一重要變化表明,無論從務實合作的角度還是理論和話語建設的角度,“一帶一路”建設均已體現出中國與合作夥伴共同推動的特徵,充分印證了“一帶一路”是大家共同的事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角戲”,而是相關各方的“大合唱”。

“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合作夥伴的經濟聯繫。據中國國家資訊中心統計,2013—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額達69756.23億美元,增速高於中國對外貿易整體增速,中亞是中國對外貿易增長最快的地區,中國與卡達、黑山、蒙古國、哈薩克等國的經貿往來表現出強勁增長動力。短短幾年時間,中國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超過5000億美元,境外經濟合作區增加到82個,對外直接投資超過800億美元,累計上繳東道國稅費20.1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24.4萬個。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越南、緬甸、蒙古國的互聯互通水準顯著提升,與20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港口建立了航線聯繫。截至2018年10月,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11000列,運作線路65條,通達15個國家的40多個城市。中歐班列的回程重箱率明顯提升,運送貨物由電腦、手機擴展到服裝、鞋帽、糧食、葡萄酒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截至目前已批准貸款項目34個,共計70億美元,正助力數以億計的人們改善生活。

各類“一帶一路”合作機制陸續搭建。“一帶一路”合作機制應合作需求而生,並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而不斷發展完善。目前,“一帶一路”合作機制已初步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立體化的合作框架。一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發揮總牽引作用,扮演著合作機制內核和指揮棒角色。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凝聚起廣泛共識和強大動力,達成279項合作成果,目前各項成果正在積極落實中,並且許多已成為常態性工作。二是中國與合作夥伴簽署一系列合作文件,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礎。2018年,中國又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從而使簽署文件總數達140多個。非洲、拉美、南太平洋島國等紛紛加入到“一帶一路”合作進程中來,“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三是“一帶一路”合作理念被寫進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亞歐會議等重要國際機制的成果文件,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深入的認同,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重要國際政治基礎。四是一系列功能性合作組織陸續搭建。“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絲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路、“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一帶一路”企業戰略聯盟等各類功能性組織紛紛成立並積極開展活動,從不同領域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助力。五是中國國內政策支撐體系和統籌協調機制日益成熟,政府各部門加強協同配合,積極推出相關戰略規劃和創新舉措,各省區結合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制定融入計劃,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創新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帶一路”建設已讓中國和共建國家廣泛受益。一方面,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推動國內外發展戰略深度融合,經濟社會發展擁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並且,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倡導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氣度、胸襟和誠意得到國際社會更深入的理解,這為中國自身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也讓共建國家廣泛受益。比如,中國與白俄羅斯的産業園區幫助白俄羅斯創建了自己的轎車製造業,擁有了歐亞地區面積最大的工業園。中國企業收購陷入困境的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不到一年時間就讓這家連續7年虧損的企業扭虧為盈,保住了5000人的就業崗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總投資已超過190億美元,每年為巴基斯坦經濟增長貢獻1至2個百分點,為巴創造了7萬個就業崗位。中國承建的斯里蘭卡普特拉姆燃煤電廠供應斯里蘭卡全國超過40%的電力,解決了該國2000多萬人的用電問題。中國公司在非洲承建了蒙內鐵路、亞吉鐵路、阿卡鐵路、安哥拉本格拉鐵路等4條鐵路,其中蒙內鐵路累計為肯亞創造近5萬個工作崗位,帶動肯GDP增長約1.5%。

“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是正常的

“一帶一路”建設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安全的重要探索,是創新國際合作模式和全球治理模式的重要實踐。作為一項肩負重要國際責任和歷史使命的實踐探索,“一帶一路”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是正常的,對此應客觀認識,辯證對待。

近段時期以來,“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合作過程遇到了一些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西方一些國家的政治人物針對“一帶一路”發表了一些不太積極的言論,詆毀“一帶一路”的初衷和理念;二是出現了針對“一帶一路”的“債務陷阱論”“地緣戰略論”“環境污染論”“規則替代論”“新殖民主義論”“新朝貢體系論”“經濟滲透論”等經不住推敲的負面言論,給“一帶一路”的國際形象造成一定消極影響;三是一些國家和組織推出新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倡議,被國際輿論界認為有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意味;四是個別“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國取消了部分合作項目,或對原有合作規劃作了一些調整,給中國企業造成一些暫時性的影響。

這些問題的産生有其必然性:一是一些國家不願看到“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千方百計對“一帶一路”進行制約,阻撓建設進程;二是一些國家慣於對立式思維方式,疑惑“一帶一路”建設背後有什麼“陰謀”;三是一些國家國內政局出現重大變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為反對而反對”的現象;四是“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創新探索的過程,相關方在合作中需要不斷磨合,難免會出現制度對接、利益分配、習俗融合等方面的問題。

總體來看,上述問題和困難並未給“一帶一路”建設造成實質性影響,國際社會支援“一帶一路”建設仍然是主流;不少發展中國家政要站出來公開反駁針對“一帶一路”的不實言論;部分國家因政局變化給雙方“一帶一路”建設造成一些波折,但並未影響合作大局;中國與相關國家加強協調合作,較好解決了合作中出現的問題,並積累了寶貴經驗。可以説,這些問題或許會給“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一些麻煩,但不會造成實質性破壞。

當然,堅定信心、保持定力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問題、回避矛盾。“一帶一路”建設意味著中國與合作夥伴更全方位、更深層次的合作。這一過程不僅需要有強烈的意願和熱情,更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耐力。因此,如何推動經濟合作與民心相通良性互動,如何提高中國“走出去”企業的國際交往能力,如何切實改善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如何以當地經濟發展可持續確保雙方合作可持續,如何與發達國家更好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如何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良好國際環境,這些都是需要根據形勢發展和合作進展不斷解答的問題。

“一帶一路”建設前景光明

“一帶一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穩步起航,取得一系列顯著成果,展現出廣闊合作前景。2019年4月,中國將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峰會必將凝聚更加強大的合作動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朝著更高品質、更高標準、更高水準的方向邁進,為人類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鋪陳道路。

“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綜合效益將進一步顯現。“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産能合作為重要切入點,此類項目建設週期長、見效慢,但長期性、綜合性效益突出,有助於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經過5年多的探索,中國與合作夥伴在“一帶一路”項目建設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在未來合作中,中國企業可著力從以下幾方面繼續提升:一是更加注重與當地各類法律、制度的對接,依法合規經營,主動融入當地社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二是通過資助留學、職業培訓等方式,提升當地勞動者技能,不斷提高用工當地化水準;三是開展更多符合當地特點、有助於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項目,讓老百姓在工程項目中切實受益,培育當地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自我造血功能”;四是樹立紮根當地、長期經營的意識,處理好各類“第三方因素”,營造良好綜合環境。

以“對接”為突出特點的“一帶一路”合作機制將進一步發展完善。“對接”使相互獨立的事物建立聯繫,使相關方找到利益契合點,使陌生轉化為熟悉,使對立轉化為融合,是“一帶一路”區別於其他合作機制的重要特點,也是“一帶一路”哲學邏輯的具體體現。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對接”的需求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對接”的要求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這就意味著增進全方位“對接”將成為“一帶一路”合作機制發展完善的重要目標。首先,“對接”將是多層次的。“一帶一路”建設將與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全球層面的合作機制進一步對接,與東盟、非盟、歐盟、阿盟、歐亞經濟聯盟等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機制深入對接,與各國發展戰略和合作倡議更具體對接。其次,“對接”將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發展思路、發展規劃、具體工程項目方面的對接,也包括經濟社會制度、國際規則和標準方面的對接,還包括價值體系和社會習俗方面的對接,“一帶一路”將以“全要素對接”促進“全要素合作”,進而推動各方實現“全要素發展”。最後,“對接”將是動態發展的。“一帶一路”建設初期的對接目標主要是既有的國家發展戰略和國際合作機制。隨著合作的推進,有的國家更新了發展規劃,提出新的基礎設施項目,有的國家推出新的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構想,“一帶一路”需要根據這些變化,“滾動式”地開展對接,在變化發展中尋找彼此“最大公約數”,最大程度凝聚共識、激發動力。

“一帶一路”的共同精神家園將更加生動和豐富。“一帶一路”是借用古絲綢之路這一文化符號,倡導各國以合作對接謀求聯動發展的創新構想。隨著“一帶一路”由願景轉化為行動,隨著一個個具體合作項目的紮實推進,“一帶一路”的共同精神家園將逐步呈現“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景象。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安全的思路為國際社會更廣泛地接受,進而推動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成為“一帶一路”合作夥伴的共同價值追求。另一方面,在絲路精神的感召下,“一帶一路”建設已經並將繼續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鮮活故事和感人事跡,比如一些工程項目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社會民生,許多“一帶一路”建設者體現出崇高的人道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越來越多的民眾因“一帶一路”結緣,越來越多的“一帶一路”合作夥伴願凝聚合力、共迎挑戰、共克時艱等。隨著彼此交往的增多,相互間感情會更深,人與人的心理距離也會更近。新時代的絲路故事將不斷涌現,“一帶一路”故事將無比精彩。

“一帶一路”將繼續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動力和定力。“一帶一路”肩負著在變局和亂局中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重任。回顧歷史,人類總是週期性地經歷變局和亂局的洗禮。每次洗禮都預示著人類社會的一次躍升,同時也往往帶來不同程度的動蕩和波折。面對新的歷史變局,人類的共同使命應是看清大勢、保持定力,充分釋放大變局蘊涵的積極效應,努力規避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把大變局轉化為人類發展進步的動力,而非動蕩、衝突甚至戰爭的誘因。面對這一變局,中國給出的答案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中國為這一願景提供了實踐路徑。“一帶一路”可以擔負起這一使命,這是因為,“一帶一路”的創新性有助於人們更好地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重大利好,推動實現更大程度的發展;“一帶一路”的開放性有助於化解民粹主義、種族主義、排外主義、保護主義等各類極端思潮的負面影響,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一帶一路”的包容性有助於解決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貧富差距等發展不均衡問題,推動全球化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總之,“一帶一路”順應了歷史發展邏輯、世界發展大勢和時代發展潮流,在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一定能成為通往人類更加美好未來的天下大道。

本文轉自《當代世界》總第446期

(作者係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