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月26日舉行新聞發佈會,發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8年度報告》並介紹有關情況。
提前完成碳強度目標
報告指出,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以積極建設性的態度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並採取了切實有力的政策措施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國內行動,展現了推進可持續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的堅定決心。
2017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簡稱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約46%,已超過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的目標,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轉。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3.8%,造林護林任務持續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增強。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列舉了幾個數字:“我國承諾到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到2017年底,我國碳強度已經下降了46%,提前3年實現了目標。森林蓄積量已經增加了21億立方米,也超額完成了2020年的目標。”他表示,這些目標的實現,為實現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提前完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走出一條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促進了高品質發展,在國際上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解振華表示,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字,從2005年開始中國累計節能量佔了全球的50%以上。可再生能源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已經達到6.5億千瓦的裝機容量,佔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的28%左右。中國還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造林面積,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22%;還在深化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和34個國家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對1000多名發展中國家的官員和科技人員開展了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解振華説:“從2005年到2017年,中國通過節能減排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新的産業,增加了3000多萬人的就業。環保舉措促進了經濟增長品質,提高了人民生活水準,保護了人們的健康。中國努力走了一條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也希望其他國家不走或少走‘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道路。中國會努力把‘一帶一路’變成綠色、低碳的。”
加快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各項政策中,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重大的制度創新。2017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發佈,啟動了中國的碳排放交易體系。“碳市場確實發揮了它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地方低碳發展的作用。”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表示,下一步將多措並舉,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包括相關法規制度的建設,推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做好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報告、核查和配額管理工作,進一步強化能力建設等。
一週之後,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也是第24次締約國大會,將在波蘭的卡托維茲召開。解振華説,中國將繼續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與各方一道全力推動卡托維茲大會取得成功。無論其他國家的立場、態度有什麼變化,中國會始終堅定地、積極地應對氣候變化,落實《巴黎協定》。“我們所做出的承諾會百分之百地完成,而且會爭取做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