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須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發佈時間:2018-10-17 09:58:3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段 鵬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一帶一路,傳播效果,傳播特性,傳播理論,傳播模式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為推動與相關國家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的新思路新方案。習近平主席指出,“過去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佈局,繪就了一幅‘大寫意’,今後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製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繪製好共建“一帶一路”的“工筆畫”,需要繼續推進各方面工作,其中包括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切實做好“一帶一路”國際傳播工作,講好“一帶一路”故事。

做好“一帶一路”國際傳播工作,需要探索新形勢下國際傳播的基本規律和工作方法,找準方向、聚焦重點,腳踏實地、積水成淵,不斷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促進各國民心相通相融,為共建“一帶一路”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其中,增進對“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了解,是做好“一帶一路”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前提。知民情才能曉民意,合民意才能通民心。只有準確認識我們所面對的外部世界,了解我們的合作夥伴,才能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和效果,促進相互溝通和理解。“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眾多,不同國家不同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念、生活習慣以及對共建“一帶一路”的具體訴求等,都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掌握實際情況。要在深入了解相關國家國情民情的基礎上,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和敘事手法講好“一帶一路”故事。還應擴大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媒體合作,與其共同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增進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深入人心。

傳播是面向受眾、服務受眾的。做好“一帶一路”國際傳播工作,關鍵是把受眾作為傳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國際傳播中,尤其不能忽視國外受眾與國內受眾在文化上的差異。不能只想“我要講什麼”,簡單眼復宣介自己的範疇概念、政策話語,這樣不容易引發國外受眾共鳴。要充分考慮不同國家不同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等,從國外受眾容易接受的角度出發,關注“外國人想聽什麼”,以其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進行傳播。比如,可以多講一些共建“一帶一路”中具體的人和事,使我們的國際傳播多一些人文關懷、多一些細膩情感、多一些感人細節,讓國際傳播有深入肺腑的力度、溫暖心靈的溫度。

當前,要抓住媒體融合發展的機遇來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讓新媒體技術發揮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乘數效應”,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傳統媒體+新媒體”,而是在網際網路思維下構建起一個融媒體生態系統。可以利用新媒體可視化、移動化、社交化的特點,開發移動端媒體産品,覆蓋盡可能多的受眾。同時,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以及人工智慧等技術,精準把握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資訊服務。融媒體時代呼喚複合型傳播人才,這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能力要求。新聞工作者要了解各種新媒體技術的特點和使用方法,充分利用其傳播特性達到良好傳播效果。這就要求從事國際傳播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紮實掌握傳播理論,還要時刻跟蹤和掌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成為融媒體時代做好國際傳播工作的行家裏手。

新時代,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這對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把握時機,在切實做好“一帶一路”國際傳播工作中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國際傳播模式,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積累經驗,不斷提高國家軟實力。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