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 去年境外主體增配人民幣資産首選股票

發佈時間:2018-10-09 15:52:13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李華林 | 責任編輯:劉夢雅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股票

經濟日報訊 記者李華林報道: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018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2017年,人民幣國際化穩步發展,人民幣支付貨幣功能穩步增強,投資貨幣功能不斷提升,儲備貨幣功能逐漸顯現,計價貨幣功能實現突破,人民幣繼續保持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

從人民幣跨境收付來看,《報告》顯示,2017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逐月回暖,月度人民幣跨境收付佔本外幣跨境收付比例穩步回升。具體來看,2017年人民幣跨境收付總體平衡,收付金額合計9.19萬億元,佔本外幣跨境收付比重為22.3%,人民幣已連續7年為我國第二大國際收付貨幣。根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2018年1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份額為1.66%,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

在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資産方面,《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股票、債券、貸款以及存款等金融資産金額合計4.29萬億元,同比增長41.3%。其中,股票市值1.17萬億元,債券託管餘額1.20萬億元,貸款餘額7390億元,人民幣存款餘額1.17萬億元,存款包括同業往來賬戶存款、境外機構和境外個人存款。境內金融市場股票和債券成為境外主體增配人民幣資産的主要品種。2017年,境外主體新增的境內人民幣資産中,股票和債券佔比為42%和28%。

總的來看,《報告》認為,過去1年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呈現如下特點:服務貿易項下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持續上升;證券投資帶動資本項下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較快增長;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進一步完善,有利於實體經濟降低融資成本;境外主體在境內金融市場參與度顯著提高,特別是債券通的推出,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境內金融市場的雙向開放;人民幣原油期貨交易推出,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功能取得突破。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市場驅動、水到渠成的過程。”《報告》表示,這一過程中最為本質的方面可歸納為“四大支柱”:一是堅持市場驅動,通過消除限制人民幣使用的障礙,為人民幣與其他主要可兌換貨幣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二是完善頂層設計,堅持經常項目可兌換,不斷完善人民幣跨境業務政策框架,有序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強跨境清算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引導離岸人民幣市場健康發展,實現離岸與在岸市場良性互動、深度整合;四是完善監督管理,防範金融風險。

《報告》認為,隨著人民幣跨境業務政策框架不斷優化,相關改革不斷推進,我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強,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將不斷完善,境外主體參與我國金融市場將更加便利,人民幣國際接受程度將不斷提高。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