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未來3年還有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談及如何脫貧,“一帶一路”倡議中所提出的“設施聯通”理念或許可以成為破解發展瓶頸的突破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為經濟和民生帶來明顯的促進作用。
在“一帶一路”上,有這樣一個公益項目默默堅持了十年,只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在這十年裏,江鈴溪橋工程總共投入了慈善資金近4000萬元,已在24個省、116個城市、104個縣援助修建便民橋345座,受益村民55萬多人。
每賣出一輛江鈴汽車,將會有10元錢自動進入江鈴溪橋工程公益基金,江鈴汽車1萬多名員工每年捐款約30萬元。目前,已有100多萬市民、1萬多名志願者、3000多名江鈴車主、100多家江鈴代理商以及數百家媒體加入到江鈴溪橋工程募款、捐贈和築橋的行列。
在四川大涼山昭覺縣,世代生活在這裡彝族人管它叫“山鷹的壩子”。在海拔3870米的村莊裏,因為沒有橋,人們出行常常需要翻過一座座大山。村民説:“以前過河,就是兩、三個木板鋪在石頭上。一旦漲水,人就被沖走了。曾經有一對夫妻,在過河的時候雙雙被水沖走。”因為沒有橋,這樣的悲劇在閉塞的村莊裏時刻都有可能上演。
2013年,江鈴溪橋工程在這裡修建了它的第二十座橋。那一天,太多人的臉上流下了淚水,那一天彝民們整整唱了一天的歌。
在四川高縣,有一位“擺渡爺爺”,他叫羅光林。之所以叫“擺渡爺爺”,是因為在這個沒有橋的村莊,他義務做了28年的擺渡工作,每天護送外出上學的孩子們渡河。在這28年裏,他分文未取,守護著每個孩子的安全。
樸實的羅光林説:“現在雖然我人老了,但我精神好。只要人有那點精神,什麼事情都可以做。”他知道他老了,頭髮白了,但孩子是這個村莊的希望,只要孩子們笑了,他就覺得值了。2015年,江鈴溪橋工程在這裡建起了橋,這位“擺渡爺爺”終於可以“退休”,不再那麼勞累了。
遙想2007年,江鈴溪橋工程在陜西隴縣修建了它的第一座橋。十年過去了,橋上的字已經斑駁,但橋邊的村莊越來越多的人買了車、蓋了房。在離隴縣1200公里外的江西德興龍頭山鄉,江鈴溪橋工程在這裡迎來了它的十週年生日,第319座橋也在這裡興建。
整整十年,319座橋連接的不僅是彼岸,更是所有人心中共同的美好。無論走多久,不忘初心,那些走過的足跡,都會變成更多人的路。而這條路上,都會有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