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的醫療隊”譜寫中盧友誼讚歌

發佈時間:2018-08-02 09:45: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王雲松 | 責任編輯:喻智曉

關鍵詞:盧安達,中國,醫院,醫療隊,患者

中國援盧安達醫療隊中醫科醫生正在為當地病人進行治療。


在距離盧安達首都基加利30多公里的馬薩卡醫院大門外,“中國援助”的標誌格外顯眼。這所由中國政府無償援建的醫院已經成為中盧友好的見證者與訴説者。

問診、扎針、取針、拔罐、艾灸……馬薩卡醫院中醫科醫生張可欣異常忙碌,甚至來不及喝上一口水,而這正是她在“千丘之國”盧安達的工作常態。

和很多慕名來找中國醫生看病的盧安達民眾一樣,30歲的弗洛倫斯今天也早早來到醫院中醫科候診。她對本報記者説:“前段時間我感到腰疼,現在每週來醫院針灸一次,腰疼明顯減輕了。感謝中國醫生和中國醫療隊!”

弗洛倫斯所説的“中國醫生和中國醫療隊”就是中國第十八批援盧安達醫療隊。由於經濟條件有限,盧安達的醫療條件非常落後。自1982年起,中國先後向盧安達派遣了18批213名隊員,36年未曾間斷,成為各國援助盧安達醫療事業中唯一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見到記者時,中國第十八批援盧安達醫療隊隊長陸軍剛剛完成一台産科手術。她介紹説:“婦産科是馬薩卡醫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每年接生5000多名新生兒,每月剖宮産手術達180多臺。但這裡的專職醫生和護士非常有限,所以現在中國醫生挑起了婦産科的大梁。”

陸軍回憶起在盧安達工作中最為難忘的經歷時説,有一次她給一名36歲、體重105公斤的初産婦做剖宮産,在檢查過程中發現胎兒是橫位,生産時非常困難。“孩子出生後情況不太樂觀,我們立即採取吸痰吸氧等緊急措施對胎兒進行全力搶救。當聽到新生兒響亮的啼哭聲時,當地醫護人員都發出了歡呼聲,他們豎起大拇指,不停地對我説:‘太棒了!太棒了!’第二天我去查房時,産婦非常感激,一定要讓我抱著孩子和她們家人合影留念。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來盧安達工作的真正意義。”

在醫療隊中,有一名80後蒙古族口腔科醫生哈斯達來,由於醫術精湛,很多病人不顧路途遙遠,紛紛前來馬薩卡醫院找他治病。在盧安達,由於醫療條件落後和缺乏口腔衛生意識,許多人患有齲齒。哈斯達來説,前來診療的患者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牙齒缺失,甚至有的人不到30歲便拔除了所有後牙。

對此,哈斯達來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決定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幫助當地患者。他整理了醫院現有的材料器械,除向上海援外物資供應站申請相關設備外,他還從國內購買了大量醫療器械。截至目前,哈斯達來已累計診治當地患者近1000人次,筆電上密密麻麻地用英文認真記錄著每位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情況。由於工作繁忙,廚師每餐給他留飯都成了習慣。哈斯達來説:“雖然辛苦,但看到盧安達患者豎起的大拇指,我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

36年來,中國醫療隊累計診治當地患者67萬餘人次,實施各類手術3.5萬多例,搶救危重患者1.6萬餘人次,還有一名隊員長眠在這片土地上。中國醫療隊向當地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也因此得到了盧安達民眾的認可與尊重,被譽為“白衣使者”和“最受歡迎的人”。

普通外科醫生李俊升4次參加醫療隊,累計在盧安達工作7年之久,與很多盧安達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走在馬薩卡街頭,無論是兒童還是老人,看到中國人他們都會遠遠地揮手致意,並用漢語‘你好’親切問候,經常會有曾經的患者張開雙臂跑過來和我們擁抱。”李俊升説,“中盧兩國人民的心因為我們醫療隊更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這也是我們在盧安達工作的動力源。”

“我在擔任院長的4年中,親眼見證了中國醫療隊為盧安達醫療事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中國醫療隊為盧安達民眾提供了專業的服務和有力的支援。”馬薩卡醫院院長邁克·烏威玆耶告訴本報記者,“感謝中國醫療隊,感謝中國為盧安達所做的一切!你們是盧安達人民真誠的朋友和兄弟姐妹!”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