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一帶一路”倡議 中冶攜手巴新共謀可持續發展

發佈時間:2018-07-27 09:56:49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楊敬忠 郭陽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中冶,踐行,達産率,新政府,新社會

  冶煉廠高壓酸浸區域。資料圖片

在浩瀚的南太平洋散落著美麗富饒的南太諸島,巴布亞紐幾內亞就位於其中。14年前,全球最大的冶金建設承包商和冶金企業運營服務商——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冶集團”)循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軌跡,來到天堂鳥的故鄉巴新,在這裡播下合作共贏的火種,開展了大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民心相通的建設活動,與巴新人民攜手共謀互利共贏可持續發展。

中企境外最大鎳鈷礦投資項目落地巴新

2004年2月,中冶集團與巴新政府及合作方簽訂了瑞木鎳礦項目合作框架協議。中冶集團進入巴新馬當省,啟動該省瑞木紅土鎳礦投資與開發可行性研究。2005年8月,中冶瑞木鎳鈷有限公司(簡稱“中冶瑞木”)正式成立。2006年11月,瑞木項目舉行奠基儀式,全面啟動建設準備和設計工作。隨後,一批批建設者、運營者相繼進駐礦山和冶煉廠,開發、建設和運營項目。迄今,該項目已探明鎳礦石儲量為7800多萬噸,總資源量達1.4億噸,建設總投資122.75 億元人民幣,創下建設工期最短、達産速度最快、單位噸鎳投資最低等多項紀錄,在全球紅土礦濕法冶煉項目中獨樹一幟,成為中國企業在境外最大鎳鈷礦投資項目,也是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最大有色金屬投資項目,是集採選冶為一體的世界級礦業項目。

瑞木項目地處巴新最不發達地區,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落後、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此外,巴新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展現代化濕法冶煉項目,其困難和挑戰異常艱巨。

中冶瑞木全體員工迎難而上,在省府馬當市西南100公里的礦山修建起採礦、洗礦、選礦、發電、供水等19個高環保標準工程,在該市東南海濱55公里的冶煉廠建造起高壓酸浸、産品中和、尾渣深海填埋、發電、供水和五萬噸級碼頭等16個高環保標準工程,在礦山和冶煉廠之間搭設了全長135公里的全封閉原料輸送系統——礦漿管道,無害穿越沼澤和丘陵地帶。

2007年大學畢業就參與瑞木項目設計施工、目前擔任冶煉廠副廠長的賈露萍告訴記者:“除了外部條件艱苦,冶煉廠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很大難題是當地基礎設施薄弱、物流週期長,有時候缺少一顆螺絲釘還需要從中國或他國採購,加上路途耽擱,很可能3個月就過去了。但是,這些都沒有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項目如期完工。”

2012年12月,瑞木項目舉行竣工典禮儀式後開始進入生産運營階段。賈露萍表示,由於高壓酸浸技術機理複雜、浸出工藝條件苛刻等原因,冶煉過程也面臨許多難題,但經過夜以繼日堅持不懈的技改和升級,項目在2016年10月達到設計産能,2017年實現全面達標和盈利,當年生産金屬鎳35000噸,平均達産率為108%,居世界同類項目之首。

攜手巴新人民踐行社會責任

在項目開發建設和生産運營過程中,中冶瑞木時刻不忘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秉持“中國巴新一家親”理念,與巴新人民攜手並肩共建美好家園。

中冶瑞木公司總裁高永學對記者説:“我們公司踐行中國領導人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一個宗旨就是‘同一個瑞木, 同一個社區’。瑞木是巴新的,也是我們的。我們是他們社區的成員,他們是我們公司的員工,我們是一家人。”

高永學2011年初來到巴新,負責整個公司運營管理,見證了中冶瑞木的轉型與發展歷程。他回憶説,當時巴新社會跟現在有很大區別,從物質條件、人員素質到産業狀況、基礎設施,都比現在落後,充滿了困難和挑戰。“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那時幾乎是一無所有、一窮二白。我們跟當地民眾一起,從築路、修橋開始創業和發展。”

自項目伊始,中冶瑞木投資修建了瑞木河大橋、進山公路、貨運碼頭等重要基礎設施,還先後為當地社區捐資建設了3所希望小學、2家診所和若干個供水供電項目。

中冶瑞木礦區當地資深員工艾伯特·托賓(Albert Tobe)告訴記者:“2006年前,這裡沒有公路,大家要步行好幾個小時才能到主幹道上,再搭乘汽車進城。現在,我們公司修築的寬闊平整的道路把偏僻的鄉村和河對岸的主幹道連接在了一起,極大地方便了我和家人、鄉親們的出行。”

托賓説,他們公司還積極出資出力改善當地教育和醫療衛生條件。他向記者出示了最新官方統計數據,在資助當地貧困學生入學和提供醫療援助方面至少投入15萬基納(合31萬元人民幣);公司每年投入8萬基納(約合16.5萬元人民幣)為社區建立農業示範基地,扶持貧困家庭進行蔬菜種植、禽蛋生産等;今年7月,中冶瑞木支付了2550萬基納(約合5273.5萬元人民幣)資源稅;同時,公司不斷為當地民眾創造越來越多的就業和商業機會,每年提供保安、餐飲、道路維護等價值4150萬基納(合8560萬元人民幣)以上市場商機,社區環境不斷改善,民眾生活越來越好。

高永學笑著説:“告訴你一個有趣的事實:我們剛到這裡的時候,巴新人通常都很瘦,經常食不果腹;現在他們生活有了保障,安居樂業,我的好多當地員工發福了,公司還要想辦法幫他們控制體重增長,保護他們的健康。”

鋻於中冶瑞木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改善做出的積極貢獻,巴新國家礦業石油商會(The PNG Chamber of Mines and Petroleum)2017年授予該公司“踐行社會責任典範”獎章。

拓展“一帶一路”建設互利共贏可持續發展

像中冶瑞木這樣的眾多中資企業遠渡重洋,積極拓展“一帶一路”建設,將中國的資金技術、企業精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到世界各地,在遙遠的南太島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收穫了理解、信任和尊重。礦業是巴新整個國民經濟中最發達的行業。在中資企業登陸巴新之前,這一行業基本上由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際礦業公司一統天下,所有産品和利潤全部出口,巴新人民很少享受到本國豐富資源帶來的紅利,更談不上共贏發展。中資企業進入之後,這一局面發生了根本改觀。

高永學説:“公司剛組建員工運營隊伍時,由於語言不通、文化不同、宗教習慣相異,遇到過許多波折和阻礙,但是通過不斷地溝通、磨合和交流,我們獲得了經驗、理解、信任、尊重和支援,實現了和諧發展和互利共榮。”

他舉例説,2012年公司在投料試車過程中面臨困難最多、矛盾最集中,管理層快速轉變理念,組織開展技術、管理和語言方面的培訓,加強員工對公司管理體系的理解,主動促進深度融合發展;公司還聘請了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管推行國際化礦業公司運營標準,大力推動合規運營,逐漸獲得當地民眾和社會認可,樹立了中資公司管理模式成功範例。

“我們還專門成立了人力資源與地方關係管理部門,加強各種針對性培訓,促進人員、文化和價值融合。” 高永學説。他表示,公司將繼續擴大項目投資和規模,為巴新創造更多商機和稅收,造福當地社會和民眾,進一步促進互利共贏可持續發展。

巴新礦業部長約翰遜·圖克(Johnson Tuke)本月早些時候對媒體表示,感謝中冶瑞木一直堅守巴新,與巴新政府和人民保持密切溝通和協作。馬當省省長彼得·亞馬(Peter Yama)也稱讚中冶瑞木是該省最重要的發展夥伴,希望更多中國公司前來投資興業。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