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農村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發佈時間:2018-05-29 10:44:53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孫廣勇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國際旅遊,農村發展,泰國,農村工業

  圖①:在泰國農民素蓬經營的養魚場,村民正在展示養殖的魚。

  圖②:在泰國孔敬府汶儂縣儂薩苯村,不少村民都蓋了兩層小樓。

圖③:泰國孔敬府的烤雞被列入“一村一品”計劃。圖為當地一家賣烤雞的餐館。

本報記者 孫廣勇攝

圖④:在泰國參加2018年國際旅遊小姐冠軍總決賽的各國佳麗,來到泰國羅勇府“水果山莊”品嘗當地豐富的水果和小吃。

人民視覺

泰國農業資源豐富,農業是傳統經濟産業。據泰國經濟社會發展委員會統計,全國47%的土地為農業用地,2017年農業産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9%。農産品也是泰國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今年1—4月,泰國大米出口重奪世界第一,出口量達331萬噸。

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和龐大的農村人口,讓泰國歷屆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創收和農村發展,積極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推動農産品出口創匯。目前,泰國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2017年泰國農業家庭年收入約31萬泰銖(1美元約合32泰銖)。

“高價值”農業+新型農民:向新農耕經濟轉型

5月正是泰國農田耕犁、平整土地的時節。記者在距離曼谷440多公里的農業主産區孔敬府看到,一些農民正在農田裏操作犁地拖拉機。農民威拉告訴記者:“孔敬主要種植水稻、木薯、甘蔗。目前,種水稻時耕地、收割都是用機械,甘蔗收割也用機械。”

孔敬府農業與合作社局局長汕第表示:“孔敬府180萬人口中80%是農業人口,農業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62%。孔敬府農業部門積極推動把先進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産中,也制定了當地農業發展戰略,通過科學研究增強農業競爭力、提高農産品品質,同時幫助提高農民知識水準。”

今年1月,泰國競爭力提升策略委員會提出20年國家競爭力提升五大戰略,其中第一條就是發展農業。該委員會主席沙田表示,今後20年泰國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基本原則將立足於以技術創新帶動價值增長,提升農業競爭力,讓農業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此外,還將通過技術創新讓農民成為高收入人群,讓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孔敬府曼加呵裏縣,記者見到獲得“2009年國家傑出農民”“2013年國家農業大師”稱號的素蓬。孔敬府土地鹽分大,素蓬一開始搞農業種植並不成功。之後,他嘗試養魚,魚塘面積從7萊(1萊約合1600平方米)發展到450萊。在普通魚類養殖獲得成功後,素蓬又運用學到的知識,養殖價值更高的魚類,並辦了魚苗繁殖基地,把生意做到了鄰國寮國。

在周圍村民依然靠天吃飯的時候,素蓬每天已經能掙上萬泰銖。他告訴記者,他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是掌握專業知識、用心去做。此外,政府在種苗、防疫、貸款上也給了很大幫助。”泰國總理府發言人汕森對本報記者表示,為實現國家競爭力提升五大戰略,泰國政府將持續推進新型農民培養計劃,讓傳統低效的農耕經濟轉型為高效的高科技新農耕經濟。

“一村一品”+“農村基金”:推廣農村産品和服務

今年1月,泰國社區發展辦公室在北欖府設立了全國“一村一品”産品中心,專門進行“一村一品”産品市場推廣和展示分銷。

“一村一品”是泰國于2001年推出的一項計劃,旨在扶助每個村鎮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特有材料,推廣傳統手工業和特色農産品。目前,這一計劃覆蓋泰國全部77個府的5000多個鄉,至少有120萬農戶從事與“一村一品”相關的手工業和工業活動,産品涵蓋了幾乎所有鄉土産品。

東北部黎逸府出産泰國最好的香米。一家小型加工廠的老闆告訴記者,家庭作坊式的工廠經營規模雖不大,但由於大米口感和品質好而被選入“一村一品”計劃,進入政府助推的行銷網路,産品出口國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泰國國家區域發展改革委員會主席阿披查德表示,“一村一品”的價值並不僅僅代表單一的産品,而是反映出泰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過程。該計劃已經成為泰國政府提高農民生活水準、促進繁榮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方針。

與“一村一品”政策配套並構成重要資金支撐的,是“農村基金”規劃。這一規劃從2007年開始實行,在全國7萬多個村莊分別設立約100萬泰銖的發展基金,推廣包括“一村一品”在內的農村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等項目。泰國總理巴育多次重申,希望“農村基金”成為推動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不斷改善農民家庭收入結構。汕第告訴記者,泰國農業與合作社局也設立了農村發展銀行,為農民提供低息貸款。

泰國東北部呵叻府的農民威猜就受益於這項規劃。在他家的農田裏,記者看見一片菜地、幾棵果樹、一個魚塘和幾頭奶牛。“樹葉可以喂牛、牛糞可以種菜、水果可以食用,這種自足經濟每年給我帶來幾萬泰銖的收入。”威猜高興地説,他就是從“農村基金”借了5萬泰銖,開始發展自足經濟,一家人的脫貧致富離不開“農村基金”的幫助。

發展項目+脫貧計劃:更多農民走上致富路

長期以來,泰國農民抗風險能力較差,一些農村地區自然條件艱苦,貧困問題嚴峻。針對這種情況,泰國相繼實施了包括“皇家項目”等在內的4685個發展項目,同時還在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支援下,擴大減貧覆蓋面。

目前,泰國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國家貧困線以下人口比例已從1988年的65%下降到2014年的11%。記者在孔敬、呵叻等地農村採訪時,看到不少村民都蓋了兩層樓房,不少家庭都有皮卡車。“農業保障生活沒有問題,在外工作的子女會幫助父母蓋房子、購買生活用品,農村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孔敬府汶儂縣儂薩苯村的村民塔納告訴記者。

為改善農村收入結構、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今年1月,泰國又提出“新型農民帶領脫貧致富”計劃。作為實現新農村發展和農民脫貧增收的第二階段計劃之一,這項計劃首先幫助年收入低於3萬泰銖的低收入者脫貧。

泰國農業經濟辦公室秘書長威納洛告訴記者,2017年,泰國農業收入實現5.3%的增長,2018年有望實現3%—4%的增長。這都是通過不斷提升農業競爭力和農産品品質、利用新技術降低成本、增加産量實現的。此外,生産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適宜的氣候條件也為實現增長創造了條件。未來,泰國將推動農業發展為系統産業,農産品類型也將走向多樣化。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