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國工商聯主辦,中國民營文化産業商會、全國工商聯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承辦的德勝門大講堂第一期活動近日在京舉辦。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圍繞“回望中國民企發展40年”這一主題做了主旨發言,他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國民經濟總體發展以及民營經濟的發展情況,並對中國經濟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前景進行了預測。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增長創造世界奇跡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40年。4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
1978年,我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當時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只有156美元,當時最貧窮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每人平均GDP平均數是490美元,我們連它的三分之一都沒達到。中國在1978年底擁有10億的龐大人口,其中81%是農民,文盲眾多,84%的人每天的生活費達不到每人每日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標準。而且,當時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封閉的環境中,進出口貿易中,出口只佔國內生産總值的4.1%,進口占5.6%,兩項加起來只有9.7%,也就是説,當時我們90%以上的國民經濟跟世界經濟是不相干的。就是在這麼低的起點上,1978年至2017年的39年間,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5%。這樣一個增長速度,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罕見,而且幾乎超出所有人的預期。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為改革開放提出了一個20年“翻兩番”的目標,即從1981年到20世紀末的20年內國民生産總值“翻兩番”。這個目標意味著,中國每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必須達到7.2%。根據當時國際經濟學界流行的“自然增長率”理論,任何一個國家或者社會,除了在戰爭破壞以後的恢復期或是大的自然災害破壞的恢復期,可以取得兩三年7%或稍微高點兒的經濟增長外,正常狀況下,很難實現7%的增長。我們現在不是20年平均每年增長7.2%,而是39年平均每年增長9.5%。如果按照39年年均增長7.2%計算,我國現在的經濟規模是1978年的15倍。事實是,我們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長了39年,我國現在的經濟規模是1978年的34倍。
在這40年裏,我國貿易增長也非常迅速。統計顯示,過去39年間,我國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達到14.5%。1978年,貿易總值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只有9.7%,現在這一比重已經超過30%。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通常可以用貿易佔GDP的比重來衡量。經濟學界有個術語叫“貿易依存度”。從貿易依存度角度看,在人口超過一億人的大國中,我國的貿易依存度最高。就是在這一經濟快速增長的條件下,2009年我國經濟規模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我國的出口數量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而且出口的産品有很大變化。1978年,我國75%以上的出口産品都是農産品或者農産品消費品。現在97%以上的出口産品都是工業製造品,所以中國在國際上被稱為世界工廠,變成世界製造業的基地。2013年,我國的貿易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
中國經濟增長的國際貢獻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我國GDP總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2017年,我國每人平均GDP已達到9480美元,上升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距離高收入國家每人平均GDP12700美元的標準已相當接近。一般認為,在2025年之前,我國就能夠跨過12700美元,成為高收入國家。從統計數字來看,二戰結束後,總共有兩百多個發展中經濟體,到現在為止,只有兩個經濟體從低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階段,一個是我國台灣地區,一個是南韓。到2025年之前,我們可能會變成第三個。其意義還不止於此,目前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經濟體的人口只佔世界總人口比重的15%,一旦中國跨越這道門檻變成高收入經濟體,這個比重就將從15%增加到34%。在這個過程中,我國有7億多人擺脫了每人每日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標準,為世界減貧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出現金融經濟危機的國家。中國不僅沒有出現過危機,而且當其他國家出現金融經濟危機的時候,我們對它們的穩定和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例如,1997年和1998年的東亞金融危機,當時普遍認為東亞經濟可能從此一蹶不振,實際上到2000年以後,東亞經濟又開始恢復蓬勃發展,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當時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並且在危機發生後,我們還維持了8%的經濟增長,拉動了周邊經濟體的經濟復蘇。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發生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很快推出四萬億經濟計劃,並且在2009年第一季度就恢復了經濟增長,並且拉動了世界其他經濟體經濟增長。
漸進式改革成就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在這40年裏,中國的民營經濟取得的成就令人敬佩。1978年至今,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1978年,在我國國民經濟構成中,全民所有制經濟佔80.8%,集體所有制經濟佔19.2%,城鄉個體經濟為零,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外商企業也都是零。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時,全民所有制經濟佔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的51.4%,集體所有制經濟佔35%,城鄉個體經濟佔比是7.8%,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外商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是5.8%,兩項加起來不到14%。
按照全國工商聯最新的統計數據,2017年,我國個體工商戶總數已達到6579萬家,民營工商企業2720多萬家,其對我國稅收貢獻率超過50%,對國內生産總值、固定資産投資、對外投資的貢獻率均超過60%,在高新技術企業中的比重超過70%,對城鄉就業的貢獻率達到80%,對每年新增就業的貢獻率達到90%。如果説中國改革開放40年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的發展更是奇跡當中的奇跡。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們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抓住改革開放的每個機遇,推動企業向前發展,也為改革開放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978年後,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也允許民營企業發展,但是他們的轉型卻帶來了經濟停滯,危機不斷。原因在哪?關鍵是因為中國的改革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與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很相似,都是以國有經濟為主。當時之所以要建立這种經濟體制是為了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迅速建立起資本密集型、技術先進的重工業體系。對於一些一窮二白的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資本密集型重工業要活下來就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保護和補貼。而保護的方式就是給國有企業市場壟斷定位,不允許其他所有制企業與其展開競爭。
與蘇聯東歐地區採取的方法不同,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走出了一條政府干預與市場開放雙軌並行的漸進式改革道路。一方面繼續給予計劃經濟時代就存在的資本密集型大型重工業國有企業必要的保護補貼,另一方面則是放開傳統上受到抑制的、符合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準入,大量非國有企業,包括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甚至外資公司由此得以參與到中國經濟中來,並且成為中國經濟最富生機的活躍力量。
這種轉型方式的好處是同時取得了穩定和快速發展。正是在漸進式改革過程中,中國民營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民營經濟佔比從1978年的零逐步達到1992年初的13.6%,進而實現現在的半壁江山以上。在這個過程中,廣大民營企業家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也對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民營企業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做出過重大貢獻,也曾經遭遇過一些不平等待遇。但是,我們相信未來會更好。為什麼?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2017年我國每人平均GDP已經達到9480美元,我們再也不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資本小國。我們的絕大多數産業,包括高端製造業、資本密集型製造業、裝備製造業等,都已經符合我國的比較優勢。既然已經符合比較優勢,給它保護補貼的目的就變了。在20世紀80、90年代或者2000年初,給予這些大型國有企業必要的保護補貼是雪中送炭。今天再繼續給予他們保護補貼,性質就變成了錦上添花。
中國的改革在不斷地與時俱進,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意味著在市場當中任何資源的配置都應該經過公平競爭來配置,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給國有企業開小灶,給補貼。既然不需要再提供保護補貼,民營企業也就能夠與國有企業展開公平競爭。
2030年前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2017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的民營企業佔了16家。2002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只有11家中國企業,而美國企業有198家。在2003年的世界華商大會上,談到中國經濟和華商的發展時,我做過一個預測,到2030年世界前50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可以達到120家, 美國大概也是120家,中美兩國旗鼓相當。當時大家都認為我太樂觀,實際上,2017年的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已經達到115家,其中民營企業15家,美國企業124家。
為什麼早在2003年,我敢於做那樣的預測?因為世界500強企業的數目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在整個世界經濟的總體規模有種正相關關係。2002年,中國的經濟規模佔全世界總規模的4.2%,美國佔32.9%,中國企業佔財富500強企業中的11家,美國佔198家。當時我堅信,只要我們走中國的道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繼續推動改革開放,到2030年,中國經濟的規模按照市場匯率計算,會超過美國。從2003年到2017年這種發展基本上按照我當時的預測發展。2017年,我國的經濟規模已經佔全世界的16%,美國的經濟規模佔全世界的23.7%。到2030年之前,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會超過美國,佔全世界經濟的比重應該在20%以上。屆時,我國企業在財富500強中的數量將達到至少125家。那麼到2050年,我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候,我國的經濟規模很可能達到美國的1.5倍以上。中國的經濟規模佔全世界的比重應該會在25%多一點。那時,我們在世界財富500強的企業很可能達到150家。
2017年,中國企業在財富500強中的企業有115家,其中民營企業16家,佔十分之一。但是,要看到民營企業的內在增長動力要強于其他所有制企業。所以,我預計,到2030年的時候,如果中國企業在財富500強當中達到125家,很可能民營企業會達到40家。到2050年,如果中國的財富500強企業達到150家的話,民營企業應該會平分秋色,達到75家。
改革開放40年,如果沒有廣大民營企業的參與就不會有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今天舉世矚目的成績,也不會迎來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時機的到來。只有快速發展,積累資本,才能夠把原來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産業變成擁有強大比較優勢的産業,才能夠把保護補貼從雪中送炭變成錦上添花。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兩個毫不動搖”和公平競爭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