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東旭: 鄉村振興要走開放興農的道路

發佈時間:2018-04-03 13:33:58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姚東旭 | 責任編輯:劉芳奇

關鍵詞:農業,農産品,姚東旭,貿易,開放

3月30日,“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在京舉行,圖為首都經貿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院長姚東旭。王東海攝影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劉芳奇)“鄉村振興,首先是産業興旺,要走一條開放興農的道路。”3月30日,首都經貿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院長姚東旭在“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上表示。

姚東旭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首先是産業興旺,要走一條開放興農的道路,這既是全球化時代的客觀要求,也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經驗總結。

農産品貿易逆差幅度較大

姚東旭指出,農産品對外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佔比不高,卻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産品貿易大國。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7年1-12月,我國農産品進出口額2013.9億美元,同比增9.1%。其中,出口755.3億美元,增3.5%;進口1258.6億美元,增12.8%;貿易逆差503.3億美元,增30.4%。

我國對世界農産品市場,包括穩定農産品價格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農産品貿易逆差幅度較大。他認為,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首先是我們自身的要素稟賦,由於每人平均耕地和水資源都比較匱乏,我國發展農業,特別是種植業的條件並不好,不具備比較優勢。其次是我國農業的勞動生産率不高,農業集約化程度低,農業組織形式落後,每人平均産出水準低,國際競爭力差。第三是在貿易保護程度上存在差異。農産品貿易長期以來是國際貿易中的灰色領域,多數國家對農業的保護程度都遠遠高於工業,許多國家的最高約束稅率都出現在農産品上。“中國是全球農産品進口限制最少的國家之一,農産品較大的貿易逆差,應該與保護程度的這種不對稱有關。” 姚東旭説,農産品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國別結構均呈現明顯的不均衡,我國農産品出口主要集中于三類商品:水産品及其製品,蔬菜水果及其製品,畜禽産品,均為勞動密集型農産品。進口則高度集中于大豆及製品,糖,棉等。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和貿易均有較快增長。

農業對外開放的利與弊

我國農業的對外開放,特別是加入WTO之後的加速開放,既有其巨大的貢獻,也帶來一定成本和潛在風險。

姚東旭認為,從積極的方面看,開放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彌補我國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方面的不足。我國耕地和水資源都明顯匱乏,資源不足成為農業發展的瓶頸。推進對外開放後我們一方面發揮勞動力優勢,在一些勞動密集型農産品貿易中獲得競爭力,擴大出口,另一方面則通過進口糧食、棉花、糖、奶、大豆等産品,彌補國內的供給不足。通過對外貿易與對外經濟合作,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得要素投入,如技術、化肥、農藥、種子等,節省研發費用,縮短研發時間,提高農業産出效率。當然,面對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也激發了國內農産品生産單位提高産出效率的積極性,開放還使我們有機會走出去。從目前我國農業對外投資情況看,主要還是獲取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橡膠等經濟資源),今後還應該更多向歐美投資,獲取技術和市場。

從消極方面看,面對強大的國際競爭,我們自身的農業安全,特別是糧食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脅。開放意味著與世界農産品市場價格聯動機制加強,使糧食問題裸露在國際市場環境下。當然,農業不僅受到開放的影響,也受到國內其他産業競爭的影響,大量高品質勞動力被吸收到非農領域,也影響了農業的穩定與發展。

姚東旭表示,鄉村振興,農業要實現三個目標:保供給(糧食安全)、保收入(農民增收)、保生態(可持續農業),需要一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又要努力克服對外開放造成的困擾。他建議,應著重強調促進農業自身效率的提供,從戰略的高度推進政府對農業的支援,坦然接受農産品對外貿易的逆差,積極地運用貿易救濟等手段保護國內農業産業,擴大國際經濟合作。

據悉,“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智庫論壇”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國聲智庫聯合舉辦。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