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還有功課要補

發佈時間:2018-01-19 14:16:15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齊慧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走出去,功課,石油業務,一帶一路

原標題:“走出去”還有很多功課要補

此行中東調研採訪,除了對石油業務增加了解,還有兩個關於中國産品“走出去”的小故事令人深思。

故事一。此行在迪拜機場和伊拉克很多地方記者都看到中國義烏小商品的廣告。正在為祖國産品走出國門而感到驕傲自豪時,卻聽到很多海外工作人員的抱怨,“有些中國商品盲目追求價廉,品質不過關,外國人一聽中國産品就搖頭,這樣有損咱們‘走出去’的形象”。

當採訪當地公司人員和政府官員時,他們也説,因為有些商品品質太差,讓他們對中國産品品質一度非常不信任。因此在採購石油設備名單裏,一般很難見到中國産品。

故事二。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的一個真實的案例。在中東,其他國際石油公司當作業者時,採購合同上都是優先採購歐美發達國家設備,其次是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中國産品是很難進入的。但當中國石油當作業者時,還是盡可能帶動國內設備出口。

有一次項目需招標採購油套管,兩家中國龍頭鋼鐵企業憑實力入圍,産品證書資質都沒問題,可一報價格,讓人不能理解,日本、印度兩家公司報價在7000萬美元左右,而中國企業報價都在4000萬美元左右,價格還不到人家的六成。

這令當時負責招標採購的中方經理很是困惑,價格怎會如此懸殊。等到真正簽訂合同需要發貨時,兩家中國企業連呼虧本。原來是為了中標而故意壓低價格,致使虧本。

這兩個故事在中國産品“走出去”過程中雖只是個例,但給了我們啟示。

第一個故事告訴我們,貪圖小利,出口品質不過關的産品,會影響中國整體形象,對“走出去”戰略産生極其負面的影響。“中國産品品質差”這種觀念一旦形成,需要長時間作出巨大努力才可能扭轉。

故事二則是告誡企業,除了自身産品品質要過硬外,不論是從資質證書上,還是從價格上,還需要對標國際市場,“賠本賺吆喝”不是我們“走出去”的初衷,盈利才是企業發展的硬道理。

在海外,中國人民因勤勞守信肯吃苦,打下了“中國速度”這一口碑,工程施工隊伍率先走出國門,成為享譽世界的一支鐵軍。但“走出去”更應該是由設計引領,施工、設備、服務全産業鏈“走出去”,方能彰顯大國實力。在這些方面,中國企業還有很多功課需要補。

如今,在“一帶一路”建設的示範下,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大勢所趨。我們應發揮優勢,儘快補齊短板,在國際市場上既要“走得出”,還要“走得好”,讓市場和口碑雙豐收。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