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對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毛澤東主席當年的願望,今天的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正在實現。“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巨大成功,就是詮釋“世界養育中國,中國回饋世界”的主題。
“一帶一路”鮮明地體現在傳播改革開放經驗、工業化經驗、脫貧致富經驗,減少沿線國家學習成本,鼓勵它們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甚至實現彎道超車和跨越式發展。
(一)改革開放經驗: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開放。“一帶一路”將中國改革開放的邏輯從“中國向世界(主要是發達世界)開放”到“世界(尤其是沿線國家)向我開放”轉變,推動了世界的開放,尤其是南方國家之間的相互開放。“一帶一路”正在倒逼沿線國家的改革和國際體系變革。比如,非洲領導人來中國坐高鐵,意識到高鐵是不等人的,被迫改變了生活習慣,回國倒逼改革。肯亞總統肯雅塔每三個月都到蒙內鐵路和蒙巴薩港建設工地去視察,學習中國領導經驗。國際層面,正如亞投行效應所顯示的,亞行、世行都因為亞投行“高效、綠色、廉潔”高標準也不得不做出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因為人民幣國際化而悄然變革。“一帶一路”正在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構,推動全球體系改革。
(二)工業化經驗:基礎設施先行,慧及民生。2010年,中國在加入WTO9年後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工業製造國,現今的工業産值是美國的150%,是美日德總和。這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底氣。基礎設施+民生工程+教育,這是中國工業化經驗的濃縮。在基礎設施領域,中國具有從建造、運作、管理全套優勢。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正在非洲推行“三網一化”戰略——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區域航空網、基礎設施工業化,推廣民生工程和教育培訓,讓非洲擺脫貧困惡性迴圈的局面,讓非洲市場以點帶線,以線帶片,從基礎設施(港區鐵路貿五位一體)互聯互通著手,幫助非洲獲得內生式發展動力,形成經濟發展帶,實現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而推動政治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中巴經濟走廊更是六大經濟走廊旗艦工程,幫助巴基斯坦補上基礎設施短板,推行工業化,實現經濟起飛,最終成為中等強國。
(三)脫貧致富經驗: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閃富,通網路”,成為中國脫貧致富經驗的鮮明總結,日益流行於世。“再窮不能窮教育”,中國注重義務教育和培訓,阻止貧困的惡性迴圈。中國因此創造了改革開放三十餘年將7億人脫貧致富的奇跡,為世界脫貧貢獻率超過七成。精準扶貧、開發性扶貧,扶貧與脫貧的結合,這些經驗對世界具有廣泛借鑒意義。非洲領導人表示,貧困是人類的公敵。習近平《擺脫貧困》一書的英法文版,即將在非盟總部發佈,預計會掀起《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之後非洲學習中國的新高潮。去年在蒙巴薩參加中非媒體與智庫論壇上,坦尚尼亞記者現場念《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羨慕中國以釘釘子精神搞建設、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精神氣度。也因此,筆者在《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一書中很早提出把“一帶一路”放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全面對接聯合國和平與發展事業。
上述經驗,集中體現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五大發展理念,落實于綠色、健康、智力、和平四大絲綢之路建設中,避免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走“先污染後治理”彎路,塑世界共同繁榮與可持續發展之勢。
針對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各種各樣的擔心,習近平主席在峰會開幕式演講中承諾,“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於人。中國經驗的分享不僅應基於自願、平等、共贏原則,更應結合所在囯的國情,創新合作模式,讓各種項目落地生根,更好造福于沿線國家人民。一句話,推動全球化本土化,這是中國成功走符合自身國情發展道路基礎上,為“一帶一路”發展所分享的經驗,也是其取得成功的關鍵。
來源:觀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