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班進京啰!”
一聲高嘯,徽劇《徽班》,大幕開啟。
一身披掛的徽劇演員汪育殊在候場的間隙,看著聚光燈照亮的舞臺,望向台下期待的觀眾,他的思緒總會回想233年前,徽調譽滿京華的年代,徽班拼搏獲取的榮光。
1790年,清朝乾隆五十五年。以高朗亭為首的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一炮而紅,遂留京城。此後,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先後進京,“四大徽班”同城競演,成為孕育“國粹”京劇之濫觴,更成就了中國戲劇史上的一段佳話。
233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奮進新時代,打造新徽班,煥發新氣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一部部展現徽風皖韻的大戲、反映新時代偉大變革的名劇、彰顯人民群眾精神風貌的力作,在全省和全國藝術舞臺上精彩亮相、常演不輟,不斷提供百姓文化大餐,持續打響安徽文化品牌。
從11月29日起,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聯共同主辦“新時代 新徽班 新氣象”精品劇目展演活動,組織復排的經典劇目和新時代創排的精品力作共12部,走進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及省內部分地市,充分展現全省舞臺藝術最新成果,彰顯徽風皖韻獨特魅力。
江淮文脈,賡續不絕。
尋根:開掘江淮文化底蘊
——從悠久歷史中汲取靈感源泉,從厚重文化中開掘創作活水
徽劇,徽班,根在安徽。
生旦淨末丑、手眼身法步,絲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傳統戲曲藝術展現著獨特的中華審美風範。自古以來,從淮北到江南,城中搭臺演戲、村頭席地看戲,就是一道迷人的文化盛景。
如今的江淮大地,除了京劇、豫劇、曲劇、柳琴戲、越劇、揚劇、楚劇等7個跨省劇種,還活躍著黃梅戲、徽劇、廬劇、淮北梆子戲、淮北花鼓戲、二夾弦、墜子戲、泗州戲、四平調、嗨子戲、清音戲、衛調花鼓戲、推劇、洪山戲、含弓戲、梨簧戲、貴池儺戲、皖南花鼓戲、青陽腔、岳西高腔、彈腔、文南詞、太湖曲子戲、皖南目連戲等24個本省劇種,地方劇種數量居全國第3位。
安徽不僅劇種多,而且好戲多、傳唱廣。如果説時間是衡量一部大戲能否成為經典的標準,那麼,黃梅戲《天仙配》和《女駙馬》毫無疑問擔得上這份榮譽。
從“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到“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 《天仙配》和《女駙馬》幾十年來盛演不衰,“七仙女”和“馮素珍”的形象深入人心,悠揚的黃梅曲調沁人心脾,動人的經典唱段傳遍四海,不僅將嚴鳳英、麻綵樓、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的風采鐫刻進戲劇史冊,而且推動馬蘭、韓再芬、黃新德、吳亞玲、蔣建國等中生代名家唱響大江南北,更培養了何雲、吳美蓮、袁媛等新一代青年主力軍。
安徽人演安徽戲,安徽戲唱安徽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戲劇工作者從悠久的歷史中汲取靈感源泉,從厚重的文化中開掘創作活水,用心用情打造一台臺精品力作,在全國藝術舞臺上樹立起徽風皖韻的鮮明標識。
黃梅戲《小喬初嫁》,用一種亦唱亦歌亦舞的生活化表現方式,還原了一個來自民間、溫婉善良又深明大義的小喬形象,講述了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救國故事,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話劇《徽商傳奇》藝術再現徽商故事,表現以人為本、以義取利的儒商之道,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舞劇《大禹》以蚌埠市禹會村遺址考古挖掘的史實為背景,立體呈現波瀾壯闊的治水場景、感人至深的家國情懷,塑造了為民擔當、無私奉獻的大禹形象,獲得中國舞蹈“荷花獎”,實現了我省在“荷花獎”舞劇獎項中零的突破……
演繹“徽文化”,唱響“徽之聲”。
自2013年以來,我省定位全國一流,實施重點文藝項目打造工程,精心培植、重點扶持、合力攻關;實施戲曲劇本創作孵化計劃,每年重點支援10台大戲、10台小戲創作,一大批傳承歷史文化、彰顯時代精神、飽含優秀民族文化基因的精品力作得以脫穎而出。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中國舞蹈“荷花獎”……一個個“國”字號文藝獎項花落江淮,奠定了“文化皖軍”在全國藝術舞臺版圖上的坐標。
共進:唱響時代浪潮新聲
——用心關注安徽改革創業的前進腳步,用情謳歌拼搏奉獻的江淮兒女
“徽戲還需融雅去俗,精益求精,匯百家之精神,創我徽調新聲!”這是汪育殊飾演的名角“肖叫天”在徽劇《徽班》中的響亮唸白。守傳統經典,創時代新劇,這是汪育殊從藝幾十年的真實心聲。
一手傳經典,一手創新戲。憑藉在徽劇《驚魂記》中的精彩演繹,汪育殊登上第2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這部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麥克白》的新創大戲,展現了徽劇傳承發展的生機,也成就了汪育殊的藝術夢想。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與時代共進,是安徽藝術舞臺一以貫之的發展脈絡,更是安徽戲劇人始終堅守的創作情懷。
安徽省話劇院創作的我省首部工業題材話劇《爐火照天地》,從新時代新征程馬鋼人秉承“大國工匠”精神,讓世界鐵路穿上“中國跑鞋”的歷程提煉主題,反映了安徽從傳統農業省份向新興工業省份、從製造大省向“智造”強省邁進的生動實踐;
安徽歌舞劇院打造的全省首部音樂劇《有一天》,展現黨的早期情報工作者在白色恐怖下,用自己的勇敢與智慧挽救大局的故事;
合肥市歌舞團推出的舞劇《立夏》,刻畫金寨立夏節起義中追求思想進步、揮灑青春夢想的熱血青年群像;
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創排的黃梅戲《不朽的驕楊》,藝術地再現了楊開慧烈士“熱愛生命,更追求真理”的巾幗英雄形象;
阜陽市演藝有限公司演出的淮北梆子戲《風雨王家壩》,謳歌阜南縣王家壩人民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自強不息、勇於抗爭的奮鬥精神……
把握時代脈搏排新劇,聆聽時代聲音唱新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戲劇工作者打破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傳統戲路桎梏,注重從蓬勃發展的時代浪潮中提煉主題,從江淮大地火熱的創新創造中汲取靈感,從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中尋找素材,用心關注安徽改革創業的前進腳步,用情謳歌拼搏奉獻的江淮兒女。
話劇《爐火照天地》,參加文化和旅遊部“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音樂劇《有一天》,在北京·天橋音樂劇年度盛典上被評為“年度十佳原創音樂劇”;舞劇《立夏》,躋身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黃梅戲《不朽的驕楊》,成為文化和旅遊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百年百部”創作計劃項目;淮北梆子戲《風雨王家壩》,榮獲第十屆黃河戲劇節最佳劇目……
江淮戲劇舞臺,一派嶄新氣象。
傳揚:彰顯皖韻獨特魅力
——不斷豐富展示平臺,推動傳統戲劇、新創大戲廣泛傳播
日前,在第十四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總決賽聲樂(民族)組比賽中,我省青年歌唱家莊雲龍脫穎而出,奪取金鐘獎。時隔10年,我省再獲這個中國音樂最高獎。作為音樂劇《有一天》的主演,莊雲龍用辛勤和汗水贏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譽。
演員是戲劇表演的核心。沒有老一輩戲劇人的耕耘不輟,沒有中年戲劇工作者的日臻成熟,沒有青年一代的嶄露頭角,就沒有安徽戲劇的進步、發展和繁榮。
“梅花獎”,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黨的十八大以來,王琴、孫娟、何雲、韓再芬、汪育殊、吳美蓮、袁媛先後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其中韓再芬為安徽和黃梅戲界摘得首朵“二度梅”。目前,全省共有18位演員喜摘19朵“梅花”。
培養戲劇領軍人才,推動青年人才成長。目前,我省共有7人入選全國文藝領軍人才培養計劃,23組師生先後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名家傳戲”工程,41人入選文化和旅遊部戲曲藝術人才培養項目,20組師生入選安徽省地方戲曲“名師傳戲”工程。
“出人”與“齣戲”,存在一定辯證關係。一個優秀的演員總會期待一部優秀的劇目,一部優秀的劇目也會期待一個優秀的演員。更重要的是,還要有展示的平臺。
從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到安徽省優秀地方戲曲(聲腔)劇目展演,再到“文藝名家進高校”,近年來,我省不斷豐富展示平臺,推動傳統戲劇、新創大戲廣泛傳播,擴大優秀演員知名度,提升精品力作影響力。
促進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花鼓戲等地方戲曲傳承發展,舉辦全省傳統戲劇扶持項目匯演;重點推動戲劇等創作生産,構建“儲備一批、創作一批、推出一批”的工作格局;對重點項目實行“一片(劇)一策”,建立工作臺賬,明確責任主體、創排進度;提升“程長庚獎”等舉辦層級……
今年11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指導意見》,從劇目創作、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推動舞臺藝術打造精品、打響品牌。尤其在豐富平臺方面,《指導意見》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活動平臺,策劃推出優秀劇目全國演出季等活動;高品質辦好文化節慶活動,提升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等品牌影響力,創新舉辦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巡演。
敢於“走出去”,大方“展身段”。
雜技《天鵝之戀·漩疊椅》參加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榮獲“優秀節目獎”;民族歌劇《風雪大別山》參加第五屆中國歌劇節,榮獲“優秀劇目獎”;民樂組合《花鼓燈吹打樂》參加文化和旅遊部全國民族器樂展演,榮獲“優秀樂種組合”……今年1月以來,我省11部作品(個人)獲得國家級獎項,12部舞臺藝術作品入選國家級重大展演。
優秀的演員離不開舞臺,優秀的劇目離不開平臺。做好文化傳播大文章,打造精品展演大平臺,才能不斷發現和培養戲劇人才、打磨和成就戲劇精品、傳承和弘揚徽風皖韻。
8家院團、12部劇目、21場演出,此次“新時代新徽班新氣象”精品劇目展演活動即將登上省內外戲劇重鎮的舞臺。既有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紅樓夢》、徽劇《劉銘傳》4部復排的經典劇目,又有黃梅戲《不朽的驕楊》《太陽山上》、徽劇《徽班》、淮北梆子戲《風雨王家壩》、話劇《今夜星辰》《爐火照天地》、音樂劇《有一天》、舞劇《立夏》8部新時代創排的精品力作。
“徽調徽韻聲浩蕩,獨樹一幟梨園芳。畎畝之中得滋養,海納百川再造輝煌!”在徽劇《徽班》結尾,眾人齊唱抒發心聲。這何嘗不是新時代新徽班的美好願景?
江淮戲劇,風華正茂;獨樹一幟,再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