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起新城,中國企業發揮重要作用。承辦本屆世界盃準決賽、決賽等重要比賽的盧塞爾體育場是盧塞爾新城的核心建築物,由中國鐵建以設計施工總承包身份參與建設。“如果參照2008年北京奧運會,盧塞爾體育場就相當於卡達的‘鳥巢’。”盧塞爾體育場中方總工程師李白對記者説。
本屆卡達世界盃花費超過2200億美元,成本是過去7屆世界盃總和的5倍。錢到底花在哪了?基礎建設投資佔了很大一部分。為了籌備此次世界盃,卡達在距首都多哈約20公里的盧塞爾地區建起了一座城市——盧塞爾新城。
中國基建:沙漠起新城
在卡達世界盃上,從決賽場館、供水供電設施,到各國官員、媒體、球迷乘坐的客車,再到卡達隨處可見的球迷周邊産品,中國製造的身影無處不在。中國駐卡達大使周劍表示,這些中國元素一方面是中國發展的象徵,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製造、中國建造越來越多地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認可和喜愛。
建設卡達的“鳥巢”有多難?從盧塞爾體育場拿下多個“世界之最”便可見一斑:全球最大跨度雙層交叉索網屋面單體建築,屋面索網結構跨度達274米;全球規模最大世界盃主場館,可容納9.2萬人同時觀看,比北京的“鳥巢”還多1000人……
想摘得“全球規模最大世界盃主場館”的稱號可不容易。“增加體育場容納人數,不僅僅是單純增加座椅,還要考慮看臺高度、坡度,以便讓所有觀眾享受最佳觀賽視野。”李白説,早在球場建設之初,他就帶領團隊通過建模進行一遍遍的模擬、測算,最終提交了一套最經濟、最實用的方案,讓體育場的建設充分體現出“中國智慧”。
在盧塞爾體育場舉辦的首場比賽,恰逢當地時間下午1點,氣溫最高超30攝氏度。但細心的觀眾可能會注意到,比賽進行期間,有的現場觀眾甚至穿著長袖長褲,正在比賽的運動員也沒有受到高溫影響。這是如何做到的?
“盧塞爾體育場相當於一個巨大的‘空調’。”李白介紹,盧塞爾體育場設置3處通風口,分佈在球場頂棚、草皮周圍以及一層看臺座椅底部,保障所有區域的觀眾都能感受到冷風。製冷站設在體育場外,既降低建築能耗,也實現了對有限建築空間的合理利用。
除比賽場館外,中國企業還深度參與卡達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卡達世界盃平穩進行作出貢獻。
卡達高溫乾旱的氣候,對本屆世界盃的供水提出了挑戰。為增強飲用水的儲水供水能力,同時為本屆世界盃提供清潔水源,卡達實施供水工程建設,包括海水淡化、儲存、輸送等系統工程。
該工程共分五個標段,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承建了工程的E標段,施工任務包括2座水池、1座加壓泵站及旁通管線工程。其中,水池每座長305米、寬150米,面積相當於6.4個標準足球場,容量為50萬立方米,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世界單體最大的蓄水池”。
卡達戰略蓄水池項目現場總監卡利薩·林加姆説:“這是卡達最重要的水利設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蓄水池建設項目。中國企業負責的部分建設速度快、品質好,成功通過了所有的工程品質檢測,迄今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中國客車:從多國競品中脫穎而出
卡達世界盃舉辦期間,來自中國的宇通純電動客車穿梭在場館與酒店間,承擔起各國官員、記者、球迷的接駁保障任務。在“水比油貴”的卡達,中國的純電動客車取代燃油客車,成為賽場外的主流。
卡達世界盃組委會在採購客車時,吸引全球20多家企業參與投標,包括眾多歐洲企業,每一家企業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在卡達方的傳統認知中,歐洲企業應該比中國企業的産品水準更高。為啥中國客車能從中脫穎而出?
“卡達政府目前正推進綠色能源轉型的戰略,宇通為卡達世界盃量身打造的新能源客車解決方案剛好與該戰略不謀而合。”宇通客車卡達國家公司副經理王雪康對本報記者説,在投標階段,宇通客車向客戶提供詳盡完善的新能源産品技術要求、運營方案、充電方案,以及全面的服務大包方案和未來推動公共交通全面電動化的方案,讓卡達方的目光逐漸從國外企業轉到宇通上。
卡達組委會下定決心選擇宇通純電動客車,源於採購人員的一趟“中國行”。招標期間,採購人員來到位於河南鄭州的宇通廠區參觀。“參觀過程中,宇通工廠的規模和自動化程度給採購人員留下深刻印象。此次中國之行讓他們認識到,中國製造的電動客車不輸甚至領先歐洲競品。”王雪康説。
中標前後,宇通技術團隊曾3次飛抵卡達,對多哈等城市的路譜進行採集,有針對性地蒐集當地道路特點,加深對客戶的了解。在反覆的路試和驗證過程中,技術團隊發現試驗車輛或多或少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
原來,卡達炎熱乾燥的氣候,不僅讓此前純電動客車的電池性能大打折扣,還增加了電池因溫度過熱而自燃的風險。為此,宇通研發出車輛液冷電池技術。“這相當於給電池提供了‘冷卻劑’。”王雪康説,“在車輛運作和充電過程中可以將電池溫度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保證整車行車過程中電池最高溫度不超過45攝氏度。提高了車輛續航能力,確保了車輛行駛安全。”
針對多風沙的天氣條件,宇通還在整車密封、底盤防護等方面做了提升。這批純電動車輛電機配備了自主研發的泥沙防護結構,對關鍵部位加裝了防風沙、抗撞擊的防護裝置,增強電機對坑洼、砂石等路面的適應性。
“噪音小、上檔次”,乘坐過中國大巴的球迷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世界盃結束後,所有宇通客車都將成為卡達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服務卡達的公共交通網路。”王雪康説。
中國商品:賽場外的“明星”
綠茵場上,運動員是球迷關注的焦點;但出了賽場,中國小商品就成了吸引人們眼球的“明星”。足球、球衣、獎盃、哨子、小喇叭、球星卡……世界盃期間,“義烏造”幾乎涵蓋了所有在卡達售賣的周邊商品。據義烏體育用品協會估算,義烏製造佔到整個世界盃周邊商品市場份額的約七成。有外媒稱,每一名來卡達觀賽的球迷,幾乎都會帶著一件“中國製造”回家。
義烏市金尊文體用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産世界盃的紀念獎盃、挂件等周邊産品。負責人葉德模告訴記者,早在今年4月,公司就接到了世界盃訂單。雖然已經第4次做世界盃的生意,但為了留住老客戶、吸引新客戶,葉德模還是費了不少心思。
“我們經過調查發現,阿拉伯客戶偏好顏色較深的金黃色。於是,我們給銷往阿拉伯地區的獎盃精心調配了新的顏色。”葉德模對記者説,“客戶收到後,對這批産品讚不絕口。”
義烏奧凱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創始人吳曉明主營足球,經歷了6屆世界盃。吳曉明説,通常一款足球的生産過程需要近10道工序,從下料到剪裁印刷,再將球片縫紉成新球進行充氣檢驗,直至最終包裝出廠。為了提高生産效率,吳曉明引進了先進的生産設備。每天産能可達3000個,10萬個足球只需1個多月就能完成。
“這屆世界盃在北半球冬季舉辦,生産週期較長,給我們生産商留的生産時間比較充裕,我們可以從容備貨。”葉德模説,從4月開始,工廠每天都是滿負荷運轉。到了10月,所有訂單已經發貨完畢。除銷往阿拉伯地區,産品還賣到了歐洲和南美洲。
有球迷打趣説,“義烏可以預測世界盃冠軍”。這是因為隨著比賽的進行、球隊的淘汰,熱賣的産品會發生變化,而義烏商家會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貨,提前預測市場變化。據義烏海關統計,今年前8個月,義烏對世界盃參賽國的出口量,相比去年漲勢明顯。對奪冠大熱門巴西出口75.8億元,同比增長56.7%。
“伴隨著賽事推進,我們將會收到足球傳統強國客戶的復購訂單,義烏早已經準備好了。”葉德模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