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黃山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徽緣傳鄉情,振興播鄉村”實踐服務團隊立足專業特色,結合新媒體等新興傳播媒介,因地制宜,依託徽文化、傳統文化深沉稟賦,汲取文化智慧,融入青年視角,賦能鄉村發展。
2022年6月18-21日,實踐團在黃山周邊地區開展以“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為主旨的實踐調研活動,前往黃山市歙縣雄村竹山書院、休寧縣海陽書院、休寧縣溪頭村三槐堂進行書院文化、狀元文化探訪調研;參觀走訪黃山市弈棋鎮江村、朱村,了解美麗鄉村建設實情實況。
以“文”為媒 尋覓書院文化
黃山市作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徽文化的發祥地,9000多平方公里的山水間,密集鑲嵌著文物8000多處。徽文化中留存的歷史古跡不勝枚舉,具有文化資源密度大、品位高、分佈廣的特點,為融合文化、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先天的便利。如何利用好黃山本地的文化礦藏、深植優秀文化底蘊與內涵,以文化惠民工程激發鄉村無限的發展潛能,為鞏固脫貧攻堅勝利果實持續注入動力,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踐團實地調研位於黃山市歙縣雄村的竹山書院與位於休寧縣的海陽書院、三槐堂,前者作為江南第一古書院,是現存保存最完整的書院,遺存歷史文物豐富;後者海陽書院為2008年于東山書院舊址上按清同治年間休寧城郭圖原貌復建的一座徽派建築,恰是如今因古建築修復困境而逐漸式微的書院文化的一處縮影。而三槐堂在當地民間則有“金鑾殿”的美譽,是與書院文化一脈相承的狀元文化密切相關的一處重要歷史建築,于2006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點。
圖為黃山市休寧縣海陽書院修復後外觀
通過對書院講解員洪春媚、三槐堂現任保護人李的囡深入採訪,實踐團了解到歷史建築背後所蘊含的深厚統文化內涵與悠久淵源,更獲悉了古建築群面對百年櫛風沐雨,當下受損修復棘手的難題。許多技藝隨著時代發展陷入傳承斷代的尷尬局面,如三槐堂,作為柱、梁、坊之間的榫卯契合支撐起的建築,原木柱上方附著精美雕刻,部分柱身年久腐朽已經無法承重,然而在新補建的木柱上進行木雕的技術無人掌握,這也成為了保護人的一大遺憾。
圖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三槐堂現任保護人李的囡向實踐團介紹三槐堂內保護現狀
而這使得實踐團成員對於立足專業技能,發揮文學創作才能,撰寫文字承載書院文化歷史脈絡與深刻內涵,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産生更為強烈的創作熱情。對於用手中的鏡頭拍攝書院文化微視頻、定格古建築外觀與內部架構現存細節,形成影像、攝影圖集、圖文遊記等一系列新媒體作品有了更強烈的創作意願。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歙縣雄村竹山書院拍攝書院文化微視頻
在保護傳統徽文化的主旨下,實踐團決定進一步在新媒體平臺矩陣中,利用文字記錄、短視頻宣講、公眾號推文、拍攝紀錄片等手段,挖掘文化內涵進行全方位宣傳,擴大書院文化知名度與文化輻射力,增強對詩詞書畫等無形文化的轉換利用,強化文化資源的內容培育,為圍繞書院形成周邊村落人文一體化振興發展創造有力條件。
以“影”成像 記錄鄉村蝶變
黃山市屯溪區弈棋鎮地處屯溪區西部,與黎陽、海陽接壤。近年來,奕棋鎮始終堅持科學規劃、有序推進美麗鄉村發展建設。在整改提升村莊景觀、衛生的同時,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打造宜居宜業、乾淨美觀的鄉村為目標,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發展,有力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其中,朱村、江村作為弈棋鎮村落建設中的標桿榜樣,多次獲評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生態文明村等稱號,成為實踐團實地走訪探查的重點。
時逢盛夏,抵達弈棋鎮朱村時,村落裏“荷花蕩”的荷花已盡數盛開。村內正在鋪設便於遊客賞蓮的觀景大道,待觀蓮景觀大道施工完成,便可深入荷花蕩腹地,一睹玉雪竊玲瓏,紛披綠映紅的蓮花美景。不遠處的湖中心,建有在“憶蓮亭”供遊客小憩,湖中有農家飼養的鴨鵝成群,生態景觀宜人,可謂一步一景、步步是景。
圖為弈棋鎮朱村荷花蕩美景
圖為弈棋鎮朱村內湖中養殖家禽
據陪同實踐團走訪朱村的弈棋鎮經發辦工作人員查永忠介紹,朱村現有4個村民小組242戶,常住人口778人,在國家美麗鄉村專項資金扶持下,依託鄉村旅遊和美麗鄉村建設,朱村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明發展建設也穩步前進。村內道路越來越寬敞、環境越來越整潔、生活滿意度越來越高。與此同時,朱村內推深做實黨員路長制、能人理事制等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工作人員帶領下步行沿途考察江村美麗鄉村建設
與朱村相隔不遠的江村同樣是美麗鄉村示範村落。“江村的景都遍佈在全村的路上,想要見證江村發生的美麗蝶變,就要步行瀏覽全村。”江村黨支部青年幹部吳敏玲説道。
圖為江村青年幹部吳敏玲向實踐團成員介紹江村美麗鄉村改造情況
實踐團沿途進行美麗鄉村視頻錄製,來自廣編專業的實踐團成員掌鏡拍攝村內的新村容新村貌,播音專業成員出鏡介紹美麗江村標識景點。最美江村記憶墻、鄉村發展壁畫展、一米園地建設點、珊瑚樸健身廣場,處處別出心裁,美觀村景之餘惠及民生,借助“百千工程”項目實施的契機,紮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要説這美麗鄉村的建設,還離不開你們黃山學院的貢獻。”吳敏玲指著道路兩側及民居外墻上的精美墻繪向實踐團介紹,“這些都是你們黃山學院的師生參與繪製的。”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江村最美記憶墻前
江村內部同樣推行承包家前家後、黨員村民以身作則的管理制度,在美麗庭院掛牌村戶洪錫生家門外,實踐團見到了這位黨員管護員,他正忙於清潔家門外村道和標語牌。
“村子裏以前沒有這麼乾淨,我們住的也沒有那麼舒服,現在托國家和政府的福,大力改造村內環境,到處都是美景,我們村民支援工作,自覺一點,維持環境整潔,也是維護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我覺得非常好,每天就是自家門口到村道這一塊,並不辛苦。”洪錫生拄著掃把笑呵呵道。
在路口設置的今昔對比圖片中,同樣可以清晰地看到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村子前後的變化,正如墻體上精心設計的標語:“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一樣,江村用行動證明著鄉村振興進程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道理。同時,江村正著力打造以文旅結合、平衡生態為抓手的發展路線。
實踐團走遍全村,深入田間地頭,用手中的鏡頭,以影像、圖片作為主要媒介方式,通過村民採訪、村幹部介紹,獲取第一手資料,順利完成對弈棋鎮美麗鄉村的探訪調研,並將根據弈棋鎮具有正面榜樣價值的美麗鄉村建設歷程,進一步拓寬振興故事傳播力度與當地文旅知名度,結合媒介宣傳,方便更多人切實了解這處秀麗田園、生態家園。(圖文/黃山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 俞揚穌、陳夏暑、李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