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業基地如何轉型升級?蚌埠市立足資源稟賦和優勢産業,堅持綠色産業發展和綠色城市建設雙向發力,加快構建綠色創新體系和綠色産業體系,為傳統老工業城市轉型蹚出新路。
創新引領 産業增綠
如何向“綠色”要效益?在蚌埠,一顆顆米粒大小的聚乳酸材料經過一系列工藝後,神奇地變成了一根根可以織布、製衣的絲線……在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利用聚乳酸全産業鏈技術生産的服裝、包裝袋、食具等可降解綠色製品正走向千家萬戶。
以聚乳酸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是蚌埠市“雙基”(硅基、生物基)産業之一。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如何順應綠色發展的需要、在高品質發展的賽道上奮力奔跑,考驗著蚌埠的勇氣和智慧。十年來,依託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家戰略平臺,蚌埠市加快調整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綠色産業,引領經濟轉型升級。
“發展綠色産業,既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有力支撐,也是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內容。”蚌埠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陶廣生説。
輕輕點擊螢幕,輸入領料需求,智慧無人車很快精準選取材料及零部件,自動運輸、配送到生産線指定位置……“通過車間智慧化改造,我們生産環節更安全、更高效、更環保。”蚌埠凱盛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持續多年的技術改造和攻關,讓企業生産的壓延機等産品打破國外壟斷,有力促進了壓延玻璃生産節能減排、降本增效。
藍天多了,空氣好了,生活更順心了,這是這幾年生活在蚌埠城市西部居民的普遍感受。該市加快推進西部城區重點化工企業退市進園、商混企業退市進郊和老工業企業搬遷改造。
安徽佳先功能助劑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開始退出蚌埠市老工業區,搬遷到新園區。
“通過技術升級,新廠生産自動化、機械化水準大幅提高,産能隨之提升,能源消耗下降,獲得國家綠色工廠認定。”公司負責人説,一退一進,換來的是企業廣闊的發展空間。
科技創新,助推綠色轉型。今年2月,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在蚌埠掛牌成立,這也是“十四五”期間首批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該中心將圍繞國家戰略,發揮行業引領作用,致力於打造世界一流的玻璃新材料協同創新平臺,助力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在蚌埠,一片玻璃可以比紙薄,可以隨意彎曲折疊,可以替代外墻,可以發光發電,可以呈現萬千世界的精彩……創新賦予玻璃産業無限可能。位於蚌埠市龍子湖畔的中國玻璃新材料科技産業園,匯聚著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玻璃新材料上下游企業,也是蚌埠硅基新材料産業科技成果轉移孵化的“搖籃”。
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下,蚌埠市涌現出0.12毫米超薄觸控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國內首條全産業鏈聚乳酸生産線實現量産等一大批技術創新成果,構築起以硅基“三鏈一群”、生物基“四聚一素”為主體的新材料産業發展體系,老工業城市正煥發綠色生機。
綜合治理 環境變綠
盛夏時節,走進蚌埠市大洪山林場,草木蔥蘢,生機勃勃。誰能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滿目瘡痍的荒山禿嶺。結合林長制改革,蚌埠市打響大洪山生態環境整治攻堅戰,關閉石料加工廠,拆除違法建築,整治廢棄礦山,開展植綠復綠。目前,整個林場植樹造林5800畝,森林覆蓋率達66%。
傍晚時分,置身於蚌埠市迎河河畔,晚風輕拂,樹影搖曳。過去,這裡是棚戶區,水體臟臭一直困擾附近的居民。結合天河張公湖連通工程,蚌埠市實施活水、清淤、截污等措施,如今,張公湖上下游河段重現碧波盪漾、水汽氤氳。
作為淮河流域重要的節點城市,十年來,蚌埠市深入開展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推深做實河湖長制、林長制等生態改革,夯實生態根基,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通過新建淮河北岸濱河綠地景觀項目、湖上升明月項目、黑牛嘴生態公園等一批城市公園,開展“綠滿珠城”、城鎮園林綠化提升行動等,蚌埠市城市綠化增量提質,市民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截至2021年底,該市建成區綠地面積總量為6289.31公頃,建成區綠地率40.06%,綠化覆蓋率44.12%,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14.7平方米。
去年,蚌埠市把“靚淮河”作為全市六大工作主線之一,圍繞淮河治理和沿岸景觀升級,謀劃實施淮河蚌埠主城區段防洪交通生態景觀帶綜合治理,不斷提升城市品質、拓展發展空間。目前,“靚淮河”一、二期工程已全面開工建設。工程按照“一川清、兩岸靚、三脈通、四態合”的總體規劃和“一河、兩岸、四區、五線、十九景”的具體佈局,全面優化主城區淮河防洪交通生態體系,打造“河湖親清兩岸綠”美麗生態樣板。
聚焦林業資源,蚌埠市還在全國率先建立“林長+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公安局局長+林業局局長”的“五長”協作機制,率先建立四個公益訴訟賠償修復基地,通過召開會商聯席會議、聯動辦理涉林案件、聯合組織督查巡查、聯保林業資源安全、聯防職務違法犯罪“五聯”合作,實現全過程全鏈條的涉林執法閉環管控,推動涉林執法由多頭管理向協作管理轉變,促進淮河流域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
站在蚌埠市涂山路七巷巷口,抬眼望去,整條巷子乾淨整潔,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市民欣喜地看到,以前臟亂的小巷,如今成了乾淨衛生的城市支脈。蚌埠市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面加強環境污染防治。2021年,該市PM2.5年均濃度降至37.2微克/立方米,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81.9%,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準。
改革賦能 生活向綠
“得益於社區的宣傳引導,大家逐漸有了垃圾分類的意識。遇到不會分類的,督導人員會幫我們。”在蚌埠市蚌山區天橋街道喻義巷小區,垃圾分類投放成為居民們的自覺行為。
蚌埠市積極培育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目前已建成6個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升級改造200個分類投放收集點(站),實現塑膠製品單獨分類、定點投放,分類示範區居民參與率95%以上。
利用省級光伏建築應用試點城市契機,蚌埠市大力推廣光伏建築一體化應用。在該市龍子湖區,凱盛集團建設的單體規模10兆瓦薄膜光伏建築一體化應用示範項目,年發電超過1100萬千瓦時、收益約900萬元,實現了建築從高能耗向低能耗的轉變。目前,蚌埠市光伏建築一體化應用面積約150萬平方米,已在蚌埠體育中心等18個建築項目安裝薄膜太陽能發電産品,面積約17萬平方米,裝機容量達到24兆瓦。
去年3月,《蚌埠市禁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規定》施行,蚌埠成為我省首個“禁塑”城市,節能減排再升級。在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蚌埠分公司龍子湖營業部,工作人員正有序分揀郵件。“每天出口件數300多件,其中我們自行封裝的郵件已全部使用可降解的包裝材料。”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禁塑令”推動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綠色低碳轉變,同時,也使蚌埠在省內率先形成聚乳酸應用市場,搶佔産業發展先機。不久前,蚌埠市啟動2022年塑膠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在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加大執法查處力度、加強網路銷售監管的同時,還將指導符合要求的可降解塑膠製品企業積極提高生産能力,在全市合理佈局,滿足市場需求。
“我們將持續開展宣傳工作,推廣使用可降解塑膠製品,引導市民養成良好的綠色消費習慣,踐行低碳生活。”蚌埠市市場監管局局長張吉超説。
城市越來越亮麗,市民越來越文明,生活越來越幸福。如今的蚌埠,正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綠色,正為蚌埠高品質發展注入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