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分享到 0

提速一體化 發展增動能 合肥都市圈全省核心增長極作用彰顯

以省會合肥為中心,交通基礎設施互通共建,産業合作協同推進,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務便利共用,“圈”內群眾生活更加便捷、舒適、幸福……如今,合肥都市圈城市攜手合作、各揚所長,一體化、同城化的進程加速邁進,發展動能持續增強,在區域協調發展中不斷彰顯著核心增長極作用。

這個“圈”的硬核實力和輻射帶動力,一組數據能説明問題:2021年,合肥都市圈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7306億元,財政收入211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81億元,分別佔全省的63.6%、60.3%、60.5%;進出口總額、財政收入、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分別為37.3%、10.1%、13.8%,分別高於全省1.2個、1.3個、1.9個百分點。

數據的背後,是去年以來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實踐與成果。去年以來,合肥都市圈加快建設合六經濟走廊、合淮蚌産業走廊,開展合蕪、合滁産業協同研究,深入拓展科創、産業、基礎設施建設、商貿文旅、教育醫療等多領域專題合作,取得顯著成效。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水陸空鐵”銜接聯動,合肥都市圈正在打造一張立體交通網路,構建“一小時通勤圈”。

以軌道交通為例,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構建了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通勤圈。“合肥已與都市圈中的6個城市實現了高鐵動車通達,目前正在推進沿江高鐵建設,建成後高鐵將抵達滁州城區。”合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十四五”期間,合肥將形成對外13個方向超“時鐘型”高鐵輻射網路,縮短與都市圈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

與此同時,高密度的公路網,讓人們自駕出行更加快捷。目前,都市圈內公路密度已超過18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過2200公里,公路、鐵路、空運、水運立體銜接聯動的“一小時通勤圈”基本形成。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促進都市圈城市的協調發展,合肥要發揮好龍頭示範效應和輻射帶動力。而都市圈城市的協同發展,必須以産業為“紐帶”和“引擎”,大力推進産業一體化。

2021世界顯示産業大會期間,合肥都市圈內合肥、蚌埠、淮南、馬鞍山4市共簽約項目33個,項目總額超210億元。都市圈工業産業(鏈)聯盟持續壯大,推動了都市圈企業交流合作、産業協同發展。

去年以來,合肥都市圈有效整合圈內産業資源和創新要素,實現都市圈內産業強鏈補鏈延鏈,利用“溢出效應”,帶動都市圈城市高品質錯位發展,並形成集群優勢。

産業聯盟牽頭,特色集群發力。在都市圈工業産業(鏈)聯盟基礎上,合肥都市圈籌建了新能源汽車暨智慧網聯汽車、智慧裝備製造等7個專項産業聯盟。去年全年,都市圈內16個省重大新興産業基地持續發展,其中合肥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合肥積體電路、蕪湖新能源産值增速分別高於全省36.6個、30.6個、16.8個百分點。

在對外開放方面,都市圈積極擁抱世界。開闢了“合新歐+滁州”“合新歐+蕪湖”等都市圈城際定向班列,2021年為江淮、奇瑞、美的等企業發運定制班列94列,為都市圈城市出口發運1.2萬箱、貨值9億美元貨物。

同享藍天白雲,共建綠色屏障。合肥都市圈堅持“一把尺子”抓環保,攜手推動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在一體化發展中實現生態環境品質同步提升。

據介紹,合肥與六安、淮南、滁州等市聯合開展了跨界河流水污染、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在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上,合肥市每月與六安市在羅管閘出境斷面開展水體聯合巡查、聯合監測,並將該斷面納入該市自動水站建設體系,提升水質實時監控能力。同時,合肥都市圈城市還開展了豐樂河、杭埠河等流域聯合監測和現場巡查,共同推進秸稈禁燒、機動車污染治理等,區域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公共服務便利共用,更多“圈”內群眾享受一體化便利。據了解,合肥都市圈城市深化醫療、教育、文旅、人力資源等合作與交流,密織“一卡通服務網”,居民跨市享受交通出行、就醫服務、旅遊觀光、文化體驗、就業資訊共用、政務事項辦理等“一站式”服務。

在公共服務上,合肥與六安利用自助終端、異地代收代辦等渠道實現“開設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賬戶”等15個高頻事項“跨市通辦”,社會保障卡補領、換領、換發事項辦理時限由6個月壓縮為異地即辦;在文化合作上,合肥與淮南等市“一碼通域”在文化場館、旅遊景區等多場景應用試點,合肥市上線李鴻章故居陳列館、肥東博物館、長豐縣文化館等15個場館和景區,累計服務都市圈來肥居民超10萬人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