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分享到 0

黟縣洪星鄉:種好“小樹菇” 撬動“大産業”

走進黃山市黟縣洪星鄉聯光村,一節節椴木上,朵朵飽滿圓潤的椴木菇露出紅褐色的“小腦袋”,格外引人注目。

“椴木菇顧名思義是長在椴樹上的,是樹菇的一種,相對於稻草、秸稈種出的香菇,味道更加鮮美,更受市場歡迎。”種植大戶林建如説道,椴木菇適宜生長溫度在20到25度之間,濕度要保持在80-90%。進入5月,氣溫回升,林建如的200節椴木菇進入了養護的關鍵時期。

談及種植椴木菇的原因,林建如微笑説道:“一開始也沒有想過要種椴木菇,黨的政策好啊,從技術培訓到籌備資金,從準備菌種再到種植養護,全程指導幫扶,想方設法地幫助我們拓寬銷路,讓我們種植沒有後顧之憂。”

2016年,回鄉創業的林建如利用稻草、稻殼等秸稈種植香菇,但是經營效果並不理想,洪星鄉農技站主動到府,開啟了長達6年的“把脈問診”。“稻草秸稈香菇種植模式,成本高且香菇味道普通,市場競品多、競爭力不足,經過調研,我們幫助林建如種植椴木菇,椴木菇味道鮮美,價格高,需求量大,市場同類競品少,前景十分廣闊。”洪星鄉農技站技術人員朱邦才介紹道,椴木菇種植大多用的是廢棄的椴樹,鋸成椴木節,種上菌種,放置房前屋後等陰涼潮濕的地方,實現廢棄樹木綜合利用的同時,極大降低了種植成本,帶來了更高的經濟效益。

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林建如主動向其他農戶提供菌種和技術指導,帶動洪星鄉130余戶種植椴木菇達4000余節。2022年,洪星鄉實現椴木菇幹菇産量9600余斤,平均每斤售價突破100元,産值超100萬元。

“通過多年的菌種培育,洪星鄉椴木菇實現了一季菇到兩季菇的突破,伴隨生態禁伐的深入開展,椴樹供應的減少將助推椴木菇市場價格上漲,椴木菇種植未來大有可為,下一步洪星鄉將探索把更多新技術、新模式應用到椴木菇種植中去,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洪星鄉黨委主要負責人朱麗琴表示。(圖文/潘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