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開局之年,“上進生”安徽,風頭正勁!
2021年,安徽已邁入了高品質快速發展的新軌道。
2020年安徽GDP達到3.87萬億元,位居全國第11位。2021年,安徽省GDP有望進入前10位,成為真正的“上進生”。
自我破局賦能新發展
長三角地區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也是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全國3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就有2個在長三角,分別是上海張江和安徽合肥。
2021年中國科技10項重大突破,4項在安徽!
2021年12月20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佈2021年度國內十大科技新聞,排首位的就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人造太陽”創億度百秒世界新紀錄》。
人造小太陽(高斌 攝)
除“人造太陽”之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研製的“九章2.0”和“祖衝之2.0”,使我國成為唯一在兩個物理體系中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大幅刷新2013年德國人所創造的光存儲1分鐘的世界紀錄,向實現量子隨身碟邁出重要一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秀雄教授與合作者程經睿證明凱勒幾何核心猜想,解開國際數學界60多年“謎題”。
新興産業發力,打造“大集群”,構建“大鏈條”,實施“大項目”。安徽聯合實施産業鏈供應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協同建立長三角車聯網、大數據等10個産業聯盟;佈局建設首批131個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長三角“感存算”一體化超級中試中心啟動建設;總投資2200億元的合肥長鑫晶圓製造基地項目一期完成投資420億元……
長三角有一條著名的G60科創走廊,其沿線的上海、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9城有著共同的發展需求和經濟基礎,但産業結構、發展潛力、營商環境又不盡相同。
量子實驗室(王世保 攝)
從2016年至今,經過幾年的聚合和努力,貫穿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的G60科創走廊已形成了“九城聯動”的巨大合力和發展格局。
2021年,九城市紮實推進年度22項重點任務落實落地,高品質發展更見成效。前三季度,九城市地區生産總值5.46萬億元,同比增長10.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805.04億元,同比增長15.61%,增速均高於全國和長三角。
顯而易見,創新驅動已成為安徽“上進”的核心動力,安徽正在成為中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
2021年,安徽牽頭成立長三角人工智慧産業鏈聯盟,共建長三角地區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牽頭抓好一批産業聯盟建設,協同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與滬蘇浙“同頻共振”。
安徽新能源汽車生産車間(高斌 攝)
2021年11月19日至22日,2021世界製造業大會在合肥成功舉辦。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産業加快全産業鏈的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汽車力量。
作為“上進生”,安徽不斷打破自己的局限,在長三角一體化中迸發更大的能量。
立足改革開放,走出“安徽路徑”
40多年前,安徽小崗村開創了中國農村改革先河。不僅在農業農村領域,在工業經濟領域,安徽同樣走出了一條産業迭代升級的新路徑。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改革國企、滿足市場爆髮式增長”為主要路徑,安徽形成了合肥美菱、榮事達,蕪湖空調,滁州揚子“安徽家電金三角”基地。作為傳統優勢産業之一,2010年至今,安徽以引入京東方、長鑫為標誌,家電産業邁入了“全面轉型升級”的新時代,誕生了引領行業的全球“強勢企業”,在半導體、晶片等制高點領域贏得了有利的競爭位置。
如今,從“家電”到“智慧家電”,安徽正系統地推動智慧家電(居)産業向“高端化、智慧化、數字化、網路化”方向轉型升級,建設以合肥為主體,蕪湖和滁州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家電製造基地,到2025年,世界級智慧家電(居)産業集群將在安徽鋪展開來。
安徽的“鴻鵠之志”不止於此,在立足改革開放、産業迭代升級的道路上,安徽正在“全面開花”。
2020年4月,合肥決定向蔚來汽車“雪中送炭”,這座創新之城用投資“蔚來”這一局,展現安徽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戰略佈局上的溫度和態度。
“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産業規模超過千億,整車産能達到100萬輛。”這是合肥2020年11月在《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的雄心壯志。
2021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提出支援合肥市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
如今,合肥相繼實施了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江淮蔚來新能源汽車、長安汽車二期等新能源汽車相關産業項目,集聚了江淮、大眾(安徽)、蔚來等一批新能源汽車企業。2021年前11個月,安徽省出口新能源汽車比去年同期增加209.8%。
“十大新興産業”的發展成為全省發展的強勁轉向動力。在安徽,“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的標簽日益矚目。在智慧語音、智慧可穿戴、數字信號處理晶片等領域,安徽已經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並初步構建了從基礎設施、技術、産品到應用的人工智慧産業生態圈。
安徽夏糧豐收(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供圖)
在産業轉型升級不斷發力的同時,安徽還接管著長三角1.5億人的“胃”。
2021年12月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1年糧食産量數據公告顯示,安徽省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7309.6千公頃,總産817.52億斤(4087.6萬噸),居全國第4位,再創歷史新高。
從夏糧看,安徽2021年夏糧總産達339.97億斤(1699.9萬噸),比去年增産約5.59億斤,總産居全國第三位,實現歷史性的“十八連豐”。
“安徽是長三角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2021年12月10日,農業農村部與安徽省在京簽署共同推動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合作框架協議。在會上,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這樣説道。
從當年小崗為了“吃一口飽飯”到現在的“十八連豐”,再到智慧工業體系不斷升級完備,安徽奮發有為、改革創新的精神一直都流淌在江淮大地。
發力交通,“起步”快跑
“全省全面實現‘縣縣通高速’,37個交通重大項目開工!”2021年12月16日上午,全長116公里蕪湖至黃山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營。
2021年是安徽省“縣縣通高速”的收官之年,至此,安徽“縣縣通高速”目標全面實現。
蕪黃高速路面02標連接宣涇樞紐(黃洋洋 攝)
“以前沒有高速的時候,省內外遊客來宣紙文化園參觀不僅路況差,時間成本也很高。”在談到即將通車的蕪黃高速時,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鳴的喜悅溢於言表,“現在離我們最近的高速口有40多公里,開車只需1個多小時。”
在位於涇縣境內的中國宣紙文化園,遊客親身體驗千年古法宣紙的製作工藝。羅鳴説,涇縣通高速後,遊客量預計能有30%以上的增長,“交通方便了,我們的傳統工藝也能更好地為人所知。”
一條條高速公路,就像是縱橫交錯的“大動脈”,為“皖美安徽”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更為安徽無縫融入長三角帶來嶄新的新局面。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除高速公路“完美收官”外,安徽高鐵建設也繼續“高歌猛進”。
為建設者們點讚(王世保 攝)
安慶20多分鐘到太湖南、40多分鐘到黃梅……2021年11月19日,安九高鐵安慶至黃梅段進入試運作階段,並在2021年年底正式開通運營。屆時,安徽潛山、太湖、宿松等地將邁入“高鐵時代”。
截至2021年11月,安徽省內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2329公里,居全國第一,是全國第二個“市市通高鐵”省份。
地處皖北的阜陽,曾是長三角地區的“洼地”之一,如今正越來越多地享受高鐵帶來的“紅利”。
“以前到阜陽出差,不是坐飛機就是開車。如果開車,早上出發,晚上才能到,整個旅途比較累。”上海強松集團研發部門負責人秦心華深有感觸地説,“高鐵開通後,出差基本都坐高鐵了。從上海到阜陽,最快只需要3個多小時。”
秦心華是一位“高鐵工程師”。他所在的上海強松集團2012年在阜陽建立生産基地,2018年,公司投入3億元轉型為航空和軍工電子、電源模組等生産商,實現了從産業轉移到技術轉移的轉變。
“新生産線試生産時,或者新産品導入時,我就會從上海坐高鐵到阜陽,直接到現場解決相關技術難題。難題解決後,再坐高鐵回去。”秦心華説。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十四五”時期,仍將是長三角鐵路建設發展的黃金時期,將加快“八縱八橫”主通道建設,安徽也會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縣縣通高速”“市市通高鐵”,航空服務實現“市市通”的夢想對安徽來説也不再遙遠。
機場,是一個地區開放發展的窗口,以合肥新橋國際機場為代表,安徽正力爭建設成為長三角區域航空樞紐,為合力打造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貢獻力量。
2021年11月15日,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開工儀式舉行。改擴建工程項目完工後,合肥新橋機場將滿足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5萬噸、飛機起降30.5萬架次的發展需求。
蕪宣機場(蕪湖傳媒集團時政採訪部供圖)
同年4月30日,蕪宣機場也正式迎來首航。它的通航意味著長三角機場群又迎來了一位新成員。伴隨著蕪宣機場的通航運營,蕪湖與各地的時空距離進一步拉近,南下廣州、北上北京都在2個小時“交通圈”範圍內。
到2025年,安徽省運輸機場力爭達到8個,通用機場達到30個,通用航空服務實現“市市通”,覆蓋65%的縣級行政單元。
安徽全省交通運輸系統將乘勢而上,加快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讓經濟社會發展的骨架更有力、血脈更暢通、動力更澎湃。
“血肉相連”融入長三角
2021年12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將長三角高品質一體化發展推向一個新層次。
“辦事越來越方便了!”2021年,一體化下的公共服務便利共用,讓外出的安徽人和來皖工作生活的滬蘇浙人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在長三角範圍內暢通流動的要素不僅有資本、項目和資訊,更多的還是“人”。
區域的互動與整合讓人口愈發頻繁的流動成為必然。如何盡可能地為人的流動提供方便,降低企業和個人的成本,成為長三角各地政府努力的方向。
醫保互通就是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的一個截面。
“現在異地就醫到府報銷醫療費的人越來越少了。”合肥市醫保中心異地就醫管理科工作人員説。2021年,長三角職工醫保異地門診住院費用直接結算通道全面開通,安徽16個地市與滬蘇浙設區市全部實現醫保“一卡通”。
截至2021年11月,合肥市參保人員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25453人次,其中在長三角地區普通門診直接結算21307次,醫療總費用534.63萬元,醫保個人賬戶基金支付188.72萬元。
未來在長三角,一張“卡”就可“通辦”各種事(鐘雷 攝)
就醫、購房、經營公司……這些與民眾息息相關的高頻辦事事項,如今在安徽正逐步實現以“數據跑”代替“群眾跑”。
2021年,在皖南、大別山區等地,一批批旅遊康養示範基地拔地而起。
上海人龐煥泰在67歲那年邂逅徽州後,就再也放不下這片詩意的山水。
他把退休之後“二次創業”的第一丘試驗田選擇在黃山市休寧縣祖源村,先後盤下30幢閒置的破舊徽派民宅,整體規劃並親自設計打造祖源夢鄉村民宿群。這幾年,長三角等區域的遊客紛至遝來。
緊靠“康養”,突出特色,努力讓原住民參與其中。2020年開始,龐煥泰的第二個民宿項目徽州區潛口民宿群確定了康養主題,努力把潛口康養老街打造成上海、南京、杭州等長三角城市的後花園。
“選擇在黃山居住的上海‘銀發族’不在少數,好山好水好空氣,是選擇黃山的首要原因。”龐煥泰説。黃杭高鐵開通後,上海到黃山最快的班次只要兩個半小時,這也帶動了黃山旅遊康養産業的發展。
2021年4月,長三角居民服務“一卡通”工作專班相繼印發了《長三角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專班工作方案》和《長三角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工作清單》,明確2021年年底前要完成21項應用事項,安徽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程連政表示,安徽省已完成清單中的20項,為下一步長三角“一卡通”及“同城待遇”建立了堅實基礎。
未來,長三角居民用一張“卡”就可“通辦”各種事的場景將離我們越來越近。
如今,安徽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皖北振興、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等相繼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安徽已經全域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特別是長三角高品質一體化發展戰略將會對安徽的加快發展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安徽創新館(高斌 攝)
2021年年中起,安徽經濟躋身全國“第一方陣”,穩穩紮在第十位;前三季度,全省生産總值31874.8億元,同比增長10.2%。從“旁聽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安徽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身份遞進轉換。如今,“上進生”成為安徽最貼切形象的概括。 2021年,安徽突破4萬億元已成定局。
未來5年,安徽將堅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産業聚集地、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堅定不移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全面強化“兩個堅持”全力實現“兩個更大”,譜寫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
“上進生”瞄準目標,正不斷向上!(鐘雷、趙家慧、徐秋韻、張宣劍、徐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