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安徽:五萬河湖長共護一方碧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生産之要。河流、湖泊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河湖管理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把水資源、水域岸線、水污染、水環境、水生態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

201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要求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建立河長制;次年底,印發《關於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要求在湖泊全面建立湖長制。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河湖管理保護責任體系在全國逐步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過去“多頭治水”狀況。

5年來,安徽省上下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要求,全面構建組織體系,全省共設立河長53150名、湖長2779名,覆蓋全省河流湖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河湖畫卷正徐徐展開。

示範帶動 五級河湖長“挂帥”“出征”

安徽境內河流湖泊眾多,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901條,常年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共128個。這麼多的河湖、這麼廣的水域,如何管?怎樣治?

健全組織、織密網路是首要之舉。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先後印發《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關於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意見》,對河長制、湖長製作出全面部署,分別於2017年9月、2018年9月前,全面建立了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湖長制組織體系。

以上率下、高位推動是關鍵所在。省級總河長、副總河長及擔任省級河長湖長的省領導,帶頭履行河湖管理保護第一責任,深入河湖一線,加強巡查指導,督促各級河長湖長“見行動”,每年開展巡河調研約60次。近年來,各級河長湖長每年巡河超百萬人次。

一張張河湖責任網層層密織,許多河湖實現了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重大轉變。

在阜陽,曾經的阜太河聞集村段,河面上雜草成堆,垃圾漂浮,如今在河湖長的網格化管理下,河流更加清澈、岸邊綠化優美;在亳州,陵西湖一帶曾是因長年累月亂搭亂建、廢污排放的一片臭水溝,如今變成了生態公園,成為市民休閒鍛鍊的“打卡地”……河湖長制的縱深推進,讓許多地方的水生態環境發生“蝶變”。

河湖長不是挂名,而是責任。有責任就要有督查問責。省委、省政府督查室開展執行情況檢查,督促落實河長湖長決定事項,省河長辦逐月通報年度重點任務進展,各成員單位開展行業指導,及時調度推動,對重大事項,省政府進行專題調度。全面開展河湖暗訪,省市縣全面建立暗訪機制,省河長辦每年聯合成員單位開展聯合暗訪,通過“河長通”手機App實時上傳問題,省河長辦通過平台下發問題,形成問題發現、整改、銷號、臺賬的閉環管理。

劍指頑疾 打響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攻堅戰

安徽地跨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擁有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安徽的治水大戰略中,必須首先打好大江大河的“治水之戰”。

“抓好長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具有根本性戰略性意義。”省第三次總河長會議上,省級總河長為安徽治水把脈。

長江大保護,守護“母親河”。安徽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圍繞水清岸綠産業優的目標,實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線分級管控措施,高位推進“禁新建、減存量、關污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七大任務。全面建立“點對點、長對長”問題整改責任網,形成各級河長湖長督辦問題整改的局面。

馬鞍山薛家洼生態園,曾經散佈著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固廢堆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生態環境問題十分惡劣,直接影響到長江生態環境安全。2019年,馬鞍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開展了以薛家洼為重點區域的長江東岸綜合整治,保護綠水青山。關閉搬遷了沿江1公里內的70家企業,新增了1800畝綠地,清理出10公里岸線資源、1000畝灘塗土地。如今的薛家洼已是樹木成行,草木芳香,構成了一幅“人在林中走”的美麗圖景。

淮河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治理的大河,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要求,決定了治淮仍然是長期複雜的過程。近年來,安徽省抓好流域內控污、截污、治污,協調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聯動,推動構建完整的水污染防治體系,嚴厲打擊非法佔用、養殖、採砂等違法行為。今年上半年,淮河干流總體水質為優,13個斷面均為Ⅰ-Ⅲ類。

巢湖治理是安徽省生態文明建設重中之重的任務。流域內5市按照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思路,合力實施巢湖治理攻堅戰;省級湖長、合肥市總河長髮布總河長令,部署實施南淝河、兆河、白石天河等專項行動。

以前的合肥濱湖新區塘西河,河水發黑髮臭,為人詬病。如今搖身一變,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滿眼青翠、鳥語花香的塘西河公園,成為重要的濱水開放空間和景觀廊道。

隨著巢湖入湖支流水質的改善,巢湖水質正逐步向好,2020年1月至8月,巢湖全湖水質由Ⅳ類提升至Ⅲ類,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質。

制度創新 協同治理髮揮“乘數效應”

河湖長制是一項制度創新,如今,安徽省通過創新的“加法”,做出了制度“乘法”的效果。

跨界合作、協同作戰。安徽省深化河湖長制度創新,以“河湖長+”助推治水效率提升,通過河湖長、檢察長、警長的協作配合,打響打贏了一次次河湖“守衛戰”。

在河網密布的蚌埠市五河縣,一些地區河湖及周邊水域存在圍網捕魚、亂建亂佔、非法養殖等現象,管理起來有不小難度:一來部分當事人拒不執行,二來個別部門之間互相推諉,有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針對拒不執行的當事人和怠于履職的責任單位,我們會發送訴前檢察建議,有的會提起公益訴訟,效果非常好。”五河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王妹表示。

司法介入有效發揮了“威懾力”,不少當事人一看到檢察建議書,選擇自行拆除,相關責任單位一聽説要提起公益訴訟,主動協商解決,辦理效率也更高了。

河湖共治,資訊共用,案件共辦。有了“河湖警長制”的護航,執法力度更大了,治理效率更高了。在蕪湖市灣沚區,當地設立了“黃砂禁採聯合辦公室”,隊伍由水務、公安及鄉鎮人員組成,大家聯合辦公,通過對重點區域的聯合巡查與監控,破解非法採砂的執法困境和管理難題。

治水,需要全社會、全領域的共同作為,必須做大河湖長制的“朋友圈”,提高公眾參與度。近年來,全省各地通過滿意度調查、投訴舉報、志願服務等方式,鼓勵公眾參與。163名企業河長、4941名民間河長、1000多名“河小青”、3682名社會監督員成為重要護水力量,全社會關愛河湖、珍惜河湖、保護河湖氛圍基本形成。

“從‘九龍治水’到‘一長統管’轉變,從‘單一施治’到‘水岸同治’轉變,從治理‘問題河湖’向建設‘幸福河湖’轉變,從‘部門管理’到‘全民參與’轉變,”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用“四個轉變”來形容河湖長制帶來的顯著變化。他表示,安徽河湖長制經歷從“有名”到“有實”的大跨越,正在向“有能”、“有效”轉變。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強化河湖長制,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作出新貢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