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新時期 新模式 新動能——打造高品質體育場館新場景

近年來,各地以國務院46號文件提出的“以體育設施為載體,打造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為指導,掀起了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發展和探索的熱潮。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公佈了49家體育服務綜合體典型案例,並向全國推廣發展經驗,江蘇省率先認定了三批共計43家體育服務綜合體。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與發展,體育場館多元服務進一步拓展,打造體育服務綜合體已成為體育場館新業態發展的共識。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元欣認為,體育場館高品質發展需要體現與其他相關産業相協同,促進場館服務業與相關産業集聚發展、融合發展,不斷擴大體育場館服務業的發展規模。體育場館可通過“體育+商業”“體育+旅遊”“體育+文化”“體育+娛樂”“體育+住宅”等多種組合形式,打造體育服務綜合體,形成賽事服務與配套服務的集聚。

中國體育場館協會理事長張立增認為,新時期,政企合作新模式將會大力推進體育設施建設。相信未來幾年,中央財政資金在體育場館設施建設領域的引領作用將會持續加大,同時,這也為“十四五”時期體育設施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提出了新機遇,尤其是新時期新常態背景下的我國體育發展環境中,以體育場館設施為代表的準公共産品增長需求旺盛,但與供給能力之間的缺口依舊存在,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體育場館管理水準和服務品質的提升。“加大體育場館設施建設、運營、管理領域的政企合作,能夠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社會資本的積極投入,這不僅引入的是一個新的投融資模式,更為重要的是引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服務模式。”

“新時期要點燃供給與需求雙側發力的引信子,激發雙側連接的新動能。”安徽財經大學體育産業管理與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姜同仁認為,長期困擾供需品質和水準的關鍵,是要解決貼近大眾生活的各種“短板”問題。如長期困擾我們的群眾體育場地不足問題,建議在盤活存量和提高增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城市建設發展和體育場地坐標定位預留相結合的常態化制度,尤其是新居住小區建設中需要強化匹配落地制度。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