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分享到 0

咬定品質不放鬆

今年9月,時逢全國第44個“品質月”。許多企業也于9月初舉辦了本年度“品質月”啟動儀式,此舉也標誌著以“深入實施品質提升行動,大力推進品質強國建設”為主題的品質水準提升行動在全國全面展開。

在追求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作為企業,無論是國企和民企,我們都要積極行動起來,抓住全民高度關注品質這個契機,在宣傳保障品質有關法規的同時,重點運用正反面典型,講好品質故事,以此強化職工的品質意識。

大量的事實一再驗證,産品品質事關企業榮辱興衰、生死存亡。但為何總是有些企業還會出現不重視品質的現象呢?除了個別企業投機取巧,故意降低品質標準或以次充好外,許多出現産品品質問題的企業,根源還是出在沒有認真學習借鑒優秀企業對産品品質的把控經驗,沒有認真吸取內外部品質事故的慘痛教訓上。有鋻於此,凡重視品質的企業都要在“品質月”中,也包括在日常工作中,有意收集有關品質管理方面的正反面典型,製作成影像資料、展板、案例集等,通過集中觀看,或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創新宣教平臺,例如舉辦品質“雲課堂”“雲展覽”“集中觀影”等活動,讓品質管控的正反面典型走進員工視野,觸動員工心弦。

説到企業為産品品質不惜背水一戰的典型,發生在1985年的海爾品質危機事件,讓人記憶猶新。當年,海爾有一批用進口生産線生産的冰箱因存在不少缺陷遭到用戶投訴,嚴重損傷了海爾的形象。面對企業空前的信譽危機,海爾掌門人張瑞敏痛下決心,將這批有問題的冰箱全部公開砸毀。此舉不僅從此改變了海爾員工的品質觀念,也使海爾化危為機,為企業贏得了美譽,進而引發了中國企業品質競爭的新局面。也正是張瑞敏創立的海爾精神,將“有缺陷的産品就是不合格産品”的品質管理理念深植于員工內心,才成就了海爾集團。

海爾怒砸劣質冰箱帶來的強烈社會反響,也給企業一種啟迪,對待自己的産品品質,就應該有“亮劍”精神!

就拿中建七局總承包公司來説,成立16年來之所以能從一個不到百人的小公司發展到而今3000多員工的獨立法人企業,從當初的年産值幾個億,到近年來超百億元,其根本原因,就是一直堅守“品質至上”原則,奉行“品質是企業的生命”理念,踐行中國建築“品質保障,價值創造”核心價值觀,並一直致力於打造“過程精品”,推行標準化、均質化管理,由此鑄就了一批又一批包括獲得“魯班獎”“國優獎”和省部級優質工程獎在內的優質工程,贏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當然,在品質創優的歷程中,也出現過個別不按操作規程施工,或因施工經驗不足導致的品質問題,對此,公司也從不諱疾忌醫,敢於揭短亮醜。對個別品質不達標且整改不力的施工隊,該處罰的處罰,該辭退的就辭退;對發生品質事故的責任人,也毫不手軟地進行相應處理,當成反面典型給大家以警示。而對於創優質工程獎的單位和個人,公司則予以重獎。由此,使整個企業形成了創優光榮、做劣質工程可恥的創優文化氛圍。

實踐證明,運用正反兩面的典型來作為品質教育教材,因為具象生動可感,更能起到直觀教育作用。

要確保産品品質均質化、穩固化,還不能“畢其功於一月”。公司的做法是,即便“安全月”過去了,也依然要像公司本年度“品質月”活動啟動儀式上所倡議的那樣,以“工匠精神”為指引,“從我做起,強化品質責任意識,爭做品質知識的傳播者”“規範制度,推行品質標準化,爭做品質提升的踐行者”“創新驅動,打造品牌工程,爭做品質增效的創造者”。

企業只要咬定品質不放鬆,矢志不渝以優質産品取信于客戶,就能夠在高品質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步入輝煌。(王來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