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五化”聯動譜新篇——安徽推進鄉村産業發展觀察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農業大省安徽正著力走出一條以土地規模化、組織企業化、技術現代化、經營市場化、服務社會化為牽引的“五化”聯動道路,全力推進農業産業化,奮力推動安徽鄉村全面振興。

土地規模化: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30歲以前,我經營著86畝耕地。40歲以後,我經營著1280畝耕地。”憶昔撫今,亳州市譙城區大楊鎮聶橋村種糧大戶聶紅偉思緒萬千。

“政府鼓勵我們適度規模經營,還把村裏的耕地建成了高標準農田,既保證了糧食産量,也保障了大夥兒的‘錢袋子’。”聶紅偉高興地説,“今年我種的優質專用小麥,每畝能比普通小麥多賣120元左右。”

“經營的耕地多了,就要採用現代化的耕種收模式。”聶紅偉説。他先後購置植保無人機、拖拉機、收割機等機械近40台,採用的也都是機械化育插秧、機械化側深施肥、無人機飛防、病蟲害綠色防控、化肥減量增效等新技術。

通過運用物聯網、機械化,聶紅偉不僅在自己流轉的耕地上實現了規模化、規範化種植,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優質專用小麥訂單生産近2萬畝,大大提高耕種收效率。“土地實現規模化了,運用新技術反而能降低種植成本,畝均成本降低了25%,今年秋季能帶動農戶優質專用小麥訂單達到5萬畝左右。”聶紅偉興奮地説。

近年來,安徽持續深化農村改革,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深入實施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2020年,安徽耕地流轉比例、流轉出耕地的農戶比例分別達到50.5%和51.6%,實現“雙過半”。安徽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盧仕仁表示,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促進了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組織企業化:提高農業生産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

家庭農場14.3萬個、居全國第一位,農民專業合作社10.9萬個、居全國第五位……近年來,安徽通過不斷深化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改革,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了新動能。

近期是藍莓成熟上市期,在地處安慶市懷寧縣三橋鎮的沈林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低溫車間內,工人忙著分類裝箱,為不同藍莓産品提供原材料。

“我家10畝山地租給了合作社,每年能有1200多元租金,平時在家門口的藍莓車間工作,一年能拿3.6萬多元。”正在分揀藍莓的工人丁伯傳告訴記者。

沈林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當地常年吸收近4000戶5000多名勞動力就近務工,2020年發放務工工資就有778萬多元。“我們按照企業標準經營合作社,規範運作機制,打造産品品牌,帶動農民增收。”合作社負責人沈修羽介紹。

有了企業化的規範運作,一産的藍莓標準化種植,二産的藍莓加工,三産的藍莓採摘都發展了起來。目前,沈林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集農村生態觀光旅遊、藍莓種植、深加工、銷售、林下迴圈經濟於一體的發展模式。

近年來,安徽先後出臺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政策文件,在註冊登記、融資擔保、設施用地等方面,配套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以沈林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由於按照企業化規範運作,合作社獲得了由安徽省農擔公司提供的産業鏈生態擔保,授信額度達1000萬元。

“推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高品質發展,加快農業産業化,就是為了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的二三産業儘量留在農村,把農業産業鏈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儘量留給農民。”盧仕仁説。

技術現代化:創新機制、激發活力,真正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種子是糧食生産的要害。“真是沒想到!我種了350畝麥子,過去畝産只有500多公斤,去年種植的新品種,每畝産量都在650公斤以上,最高産達到860.6公斤。”亳州市渦陽縣新興鎮新興社區種糧大戶張啟軍感慨。

張啟軍所説的新品種,是安徽一家本地種業公司選育的強筋小麥品種——“谷神麥19”,經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測産,這個小麥新品種畝産達860.6公斤,再次刷新安徽小麥單産紀錄。

“我們搭建種業研發平臺,加強良種攻關,推廣豐産優質專用新品種,全力打好種業翻身仗。”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省小麥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李金才介紹道。

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農機總動力6800萬千瓦、居全國第四位,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1%,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5%……農業技術現代化不斷加速,推動安徽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了新臺階。

“十四五”期間,安徽計劃用5年時間,新收集各類農業種質資源兩萬份以上,建設和完善50個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場(區、庫、圃),建設1家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培育20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品種。安徽將推進農機現代化,發揮全省18個農業産業技術體系作用,加快推進技術現代化。

經營市場化:既要産得出、産得優,又要賣得出、賣得好

7月7日,小暑。民諺有雲: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車行頂著熱浪,穿過合肥市區,沿著裕溪路高架橋一路向東,運送農産品的貨車逐漸多了起來。在鐘油坊路駛離高架橋,北行200多米,就到了百大周谷堆農産品批發市場。

這裡以蔬菜、水果、水産品、畜禽肉類、糧油等農産品交易出名。經過近30年發展,百大周谷堆農産品批發市場從一家普通批發市場,成長為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國公益性農産品示範批發市場,輻射安徽省內及滬蘇浙等20多個省市。

優質農産品産得出,如何賣得好?産銷銜接如何更穩定?將農産品經營市場化,推進農産品批發市場、農産品集配中心建設,是近年來安徽走穩的一條好路子。

張大海的安徽省源海農産品商貿有限公司就位於百大周谷堆農産品批發市場蔬菜交易中心區域。今年59歲的張大海,是土生土長的安徽合肥人。1992年12月,周谷堆批發市場開業後,張大海來到這裡做起了蔬菜批發生意。“以前周谷堆老市場經營範圍單一,現在一般的農副産品這裡都有賣。”張大海説。

依託安徽豐富的農産品資源,百大周谷堆農産品批發市場逐步發展壯大。如今總佔地面積已達1262畝、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經營7大類近1000種農産品,日均客流量達5萬人次以上。“2020年,我們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考驗,農産品綜合成交量達447萬噸、交易額313億元,比2019年還增加了7億元。”百大周谷堆農産品批發市場董事長程光梅告訴記者。

這些年,安徽聚焦農産品産地同市場對接,逐步形成了佈局較為合理、功能基本完善的農産品銷售流通體系。目前,安徽省建成一定規模的區域性農産品批發市場60多家,覆蓋了80%以上的農副産品流通量。

新鮮的農副産品整齊地堆放在冷藏庫之中,小暑的熱浪只能停步在倉門之外了:張大海的公司不遠處,就是百大周谷堆農産品批發市場新建的4萬噸儲量冷藏庫。“十四五”期間,安徽瞄準倉儲保鮮冷鏈設施這個短板,選擇了20個果蔬主産縣,開展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試點,提升集約商品化處理能力,打通農産品進城“最後一公里”。

服務社會化:創新農業經營體系,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山區小農戶,也能邁向現代大農業。

從一望無際的淮北平原,來到皖南群山懷抱的黃山市黟縣,即使在炎炎夏日,身邊的氣溫也逐漸降低了,路邊的小溪湍急清澈,車旁一閃而過的香榧樹或已歷經百年。

夏收期間,站在田埂上,望著田里正在工作的收割機,黟縣碧陽鎮柏山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焦金友不禁感慨:“這些年,我越看越明白,跟著聯合體幹得實惠。”

“原來一家一戶種田,又費力,還不掙錢。”焦金友介紹説。2017年,柏山村成立了農民土地入股合作社,把田塊託管給黟縣有農糧油生産聯合體,由聯合體統一作業,統一採購農資,稻穀收購價比國家收購保護價每斤高0.1元,種植成本比原來農戶自己種每畝降低了400元。“算下來,一畝地比以前節本增收500多元。”焦金友説。

“我們搞聯合體,就是為了讓小農戶也能享受到高標準的社會化服務!”黟縣有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海波介紹。2016年,黟縣有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聯合26個家庭農場、13家土地入股合作社和7000余戶小農戶,組建黟縣有農優質糧油生産聯合體,推廣全託管服務模式,實現訂單式社會化服務面積近兩萬畝。

在安徽,像黟縣有農優質糧油生産聯合體這樣的農業産業化聯合體達1941家。

近年來,安徽大力發展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破解“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問題,促進農業生産的集約化、標準化、綠色化。截至2020年底,安徽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5.2萬個,農業生産託管服務面積近2.2億畝次。

“下一步,我們將推動託管服務規範化建設,支援經營性服務組織和小農戶接受農業生産託管服務,進一步強化農業農村服務社會化。”盧仕仁説。

面向“十四五”,安徽將走好“五化”聯動新路徑,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幹事,用平臺思維、生態思維成事,抓好“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促進鄉村産業蓬勃發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