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群眾不僅收穫物質的富足,更獲得文化的充實、精神的享受。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廣大群眾,用優質的文化成果豐富百姓生活,江淮兒女正意氣風發地走在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上。
優秀成果次第呈現,擦亮全面小康的文化底色
近日,安徽省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新創優秀劇目展演參演劇目之一,由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創排的大型紅色主題黃梅戲《不朽的驕楊》在安徽大劇院精彩呈現,講述共産黨員楊開慧就義前對短暫頑強生命的回望和對革命光明前景的展望,藝術地再現楊開慧“熱愛生命,更追求真理”的巾幗英雄形象,受到觀眾普遍好評。
《不朽的驕楊》為文化和旅遊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百年百部”創作計劃項目,併入選安徽省重點文藝項目、戲劇創作孵化計劃項目。導演兼主演韓再芬説:“站在建黨百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節點上,我們以黃梅戲致敬為革命作出犧牲的英雄人物,讓觀眾理解那個時代人的精神世界,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讓百姓共用文化發展成果,始終是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報告文學《一條大河波浪寬》、黃梅戲《鄧稼先》、梆子戲《永遠的大別山》、電視劇 《覺醒年代》《黃土高天》……近年來,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等各領域優秀作品大量涌現,徽風皖韻,競放芳華,正在裝點群眾的多彩生活。
在全國率先推出“共用書店”,讀者只需一款“智慧書房”App便可把心儀的圖書借回家;“有戲安徽”專區搭建劇場、電視、網路、手機、廣播“五位一體”傳播格局,觀眾隨時隨地就能觀看精彩演出……近年來,我省文化産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果次第呈現,創新融合發展,引領産業蝶變,不斷豐富百姓的文化選項。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文藝戰線不斷推出彰顯徽風皖韻和時代特色的精品力作,15部作品先後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及相關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突破4%,文化“軟實力”正在變成“硬支撐”。放眼江淮大地,文化小康的基礎更加堅實,全面小康的底色更加鮮亮。
公共場館聯動共用,打造百姓身邊的文化“客廳”
每天早上,當第一縷陽光透過明亮的玻璃窗,灑在飄著墨香的圖書上,六安市圖書館門前就已經排起等待入館的長長隊伍。六安市民葛建軍説:“每到週末,我就乘公交到圖書館借還圖書,特別是夏天,一坐到閱覽室就是一整天!”
六安市圖書館于2019年6月30日起試運營,這座圖書館由皖新傳媒提供從前期規劃設計、中期採購施工到後期運營管理的全程一站式服務,成為全國首例全館型委託運營管理服務項目,開創了公共文化服務管辦分離、社會化運營的新模式。兩年來,除了服務城區讀者,六安市圖書館還依託“總分館”體系,在文化資源相對匱乏的鄉村學校陸續建起10余家“映山紅書屋”,實現城鄉圖書資源流動共用,著力培養鄉村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安徽皖新智圖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紅説:“截至目前,六安市圖書館累計接待讀者200萬人次,辦理讀者證9.2萬張,文獻借還流通380萬冊(次),開展閱讀推廣活動1000余場。”
全面小康,既要有物質充裕的“生活小康”,又要有精神富足的“文化小康”。公共文化場館為民所建、為民共用,在廣大基層紮下牢固的文化陣地,被譽為百姓身邊的“文化會客廳”。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公共圖書館127個,文化館123個,各類博物館232個,美術館34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488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6萬多個,覆蓋城鄉、保基本、促公平的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基本形成。
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共服務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省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持續提升服務百姓的品質和水準。全省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聯盟、全省文化館活動聯盟、全省博物館陳列展覽聯盟、全省書畫院創作展覽聯盟等‘三館一院’聯盟,促進各級文化單位間的交流與合作;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實現縣域圖書資源、群眾文化資源聯動共用。”
惠民工程落地生根,收穫家門口的文化福利
日前,來安縣新安鎮西門社區的文化廣場上,一場“送戲進萬村”文藝演出熱鬧上演,舞蹈、歌曲、戲曲、小品、魔術等精彩節目吸引居民紛紛前來觀看,現場掌聲不斷。
“像我這樣年紀的老姐妹,大多喜歡傳統的戲曲節目,‘送戲進萬村’演出不僅把戲臺搬到了咱家門口,還加入了洪山戲、白戲等家鄉戲,讓我們過足了戲癮,這才是真正的文化惠民!”年近花甲的社區居民張友琴津津有味地看著演出。
承辦這場“送戲進萬村”文藝演出的劇團是滁州市眉潔演藝公司,46歲的戲曲演員張升容于2014年進團,7年來跟隨劇團“南征北戰”,憑藉紮實的戲曲功底和多年的演出經驗,逐漸成為劇團裏的“臺柱子”。“我隨著劇團的發展磨礪本領、不斷成長,親眼見證了鄉村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的過程。”張升容説,近年來,她根據群眾需求積極參與戲曲創作,融入當地的鄉土元素,創作出的接地氣、揚新風的節目深受農村群眾喜愛。
“小康不小康,文化算一樁”,文化小康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在補齊農村短板。近年來,安徽省深入實施農家書屋、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戶戶通”和“送戲進萬村”等文化惠民工程,著力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讓百姓的文化獲得感更加實在。
到村頭的農家書屋尋找種植養殖的農業知識,在村中禮堂裏觀看正在熱映的國産大片,聚到廣場上欣賞精心編排的文藝演出,在田間勞作的同時收聽大喇叭播報的國內外大事……如今,一項項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根,全面覆蓋全省1.5萬多個行政村。看書、看電影、看戲、看電視、聽廣播,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和城裏一樣的文化福利。
追趕“雲科技”,邁入“雲時代”。近年來,我省積極探索“網際網路+公共文化服務”,打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升級版”。2019年7月,“安徽文化雲”平臺在全國率先建成,將分散在全省16個市、圖文博美4個行業的數百家免費開放公共文化場館的活動資訊和數字資源,匯聚在同一個服務界面,讓城鄉群眾隨時隨地暢享指尖上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