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過年吃餃子,南方過年打年糕;從前過年放鞭炮,如今過年插鮮花……怎麼過年,一直存在個體差異,也存在時代差異。在就地過年的倡導之下,“雲端”的活動增加了,新理念、新技術加持春節的意味更濃了,舊年俗與新年俗交相輝映。疫情終會過去,但一些新年俗會隨著時間沉澱下來,不斷豐富著我們的節日體驗。
“宅”居歡慶
“新生代”不陌生
除夕當天傍晚時分,位於合肥市政務區的某商場幾乎跟平常一樣人來人往,外賣小哥依然在前往商場對面的住宅小區送餐食。該吃年夜飯了,也要點外賣嗎?是的,家中的長輩們別驚訝。有了全年無休的商超和網購平臺“不打烊”的招牌,年輕一代幾乎不再費盡心思地囤食品,“備年貨”這個屬於春節的儀式式微了嗎?春節,這個盛大的節日是與儀式感緊密關聯的。貼春聯、吃年夜飯、圍爐守歲、拜年祈福是儀式,舞龍、舞獅、挂燈籠是儀式,後來看春晚、看電影也成為儀式,那麼再後來呢?
不同群體對年俗形式的認同存在差異。往年,過年回家也忙於刷手機、刷視頻的年輕人,一度成為“傳統年俗式微”這個話題的主角。“宅”春節裏的“雲”生活,早已是一大批年輕群體的“年俗”。提前放假回到潛山市老家的大學生曹晨曦説,她有節假日去圖書館自修的習慣,今年春節,她在QQ閱讀、懶人聽書等數字資源閱讀平臺,查閱到了省圖書館的數字資源,10余萬冊電子圖書、30余萬小時有聲書、3500余種電子期刊、300余種電子報紙、3萬餘小時教學視頻及動畫視頻等,這些數字資源服務都是免費使用。
數字生活是年輕群體的日常,過年也不例外。他們可能在利用充足的數字閱讀資源進行“休閒閱讀”或是“求知閱讀”,可能在看花樣百齣的直播,可能在視頻網站與好友彈幕相聚……
除夕夜,央視春晚正在進行中,而嗶哩嗶哩(簡稱B站)的網路賀歲視頻節目“拜年紀”同樣準時上線,3小時,20個節目,直播觀看峰值超過1億人次。B站“拜年紀”對於一批“忠粉”而言,是屬於自己的春晚。經常逛B站的90後小譚説,B站“拜年紀”集合了音樂、舞蹈、曲藝、動漫、美食、遊戲、科技等各區UP主的創作結晶,其展現形式、使用元素都是年輕人的喜好,但其內容其實並非“非主流”。比如一檔時長5分鐘的原創動畫《我的祖國》,用年輕人更熟悉擅長的動畫形式,講述成長故事,串聯呈現出了新中國的歷史進程。用潮流的元素致敬傳統與時代,用共用的方式歡度節日,是這一批年輕人選擇的“新年俗”。
雲端分享
“闔家歡”不遺憾
回家過年是中國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結。疫情防控之下,就地過年、雲上拜年,作為權宜之計的過節方式,從另一角度來説,卻也讓更多群體逐漸關注、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在現代化手段的幫助下,過年,保留著最誠摯的情感,但也不斷拓寬著表現形式,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雲拜年”“雲祈福”“雲逛展”,這些概念近年來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抖音平臺上,用戶拍攝了1.3億個短視頻給全國網友“雲”拜年。電影春節檔,除了影院票房一路走高,43部電影也搶佔了首個網路電影春節檔。
農村的年味向來比城市濃烈,過年期間的民俗活動較為隆重,每當鄉間的年俗大戲開場,四鄉八鎮的村民們或呼朋喚友或結伴參與,鄉村的年,是一個舉家團圓,也是一個凝聚人心的溫暖時刻。而今年,南陵縣奎湖村的村民們在網路平臺上欣賞到他們熟悉的鄉親所表演的熟悉的節目。2月4日,“歡樂過大年·邁向新征程”——我們的小康生活2021年全國“村晚”安徽省示範展示點奎湖村晚在CCTV17頻道、國家公共文化雲、央視頻、安徽公共文化雲等電視頻道、網路平臺同時直播,本地鄉村能人、民間藝人、文化協管員、文化和旅遊志願者、農村文藝團隊齊心協力共同演繹,當日累計觀看人次已達百萬人,一場熱熱鬧鬧的春節線上群眾文化活動將一直持續至正月十五。整個春節期間,全國有15個特色“村晚”示範展示活動,奎湖村晚是其中之一。村民馬琴説:“今年村裏也有沒有回家的親朋好友,咱們的村晚‘雲上’呈現,親人們在哪兒都能看得著,這是一種安慰。”
文化添彩
“微度假”也相宜
對於城市居民而言,春節打卡博物館已是舉家出行的新民俗之一。就地過年的倡議讓很多中國人停下返鄉的步履,春運冷清的另一面,是大中城市裏的新年異常熱鬧。大中城市的各類文化展覽館項目較多,更多人的關注讓“文化過年”熱上加熱,文化場館備足“年貨”,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以滿足公眾需求。
今年春節假日,合肥的劉女士帶孩子集中參觀了全城數個博物館、紀念館、文創園。黃山市民張先生發現不僅當地的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有線上展覽,遠在合肥的安徽博物院新春新展“新安江上桃花紅——明清時期徽州女性文物展”和“‘牛’轉乾坤——辛醜(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都有網上全景展覽,甚至安博歷年來所有展覽都可以線上觀看。同時,安博舉辦的5場網路直播,也讓像他一樣在外地不能親臨現場的觀眾不受時間限制地欣賞展覽。張先生説:“少了現場感,有點遺憾,但直播中有更為精彩專業的解説,孩子和自己都受益匪淺。”雲直播、雲劇場、雲展廳……在安徽文化雲、安徽公共文化雲,觀眾可以看到豐富的線上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雲上看村晚”和“雲上學好課”,讓全省各地“村晚”、非遺展演、民俗活動等都得以推廣。
城鄉結構變化,呼喚傳統年俗的文化轉型。科技進步賦予新年以新的面貌,哪怕足不出戶,也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雲上文化産品;縱然遠離家鄉,也能通過線上平臺寄託濃濃鄉思、傳遞深深情誼。對於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與發展,是讓其成為你我不可或缺的生活場景,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雲上過年”也好,周邊度假也罷,都是一種積極的嘗試。如果覺得新年俗還缺一點味道,那麼就撿拾起那些過年時的家庭小傳統吧,一次大掃除、一起貼春聯、一起包餃子、一場並不複雜的親子遊戲……節與時進,俗因時變,正是年俗的變與不變,塑造著春節獨特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