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分享到 0

年味體育:春節民俗中的體育元素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積澱。春節期間,親友團圓、歡聚一堂,各類文體活動豐富有趣,其中蘊含了豐富的體育元素,為新春佳節增添了“動感”年味。

最為古老的“年節”慶典活動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祭祀舞蹈,以部落為單位,在新年伊始,頭戴面具的“巫師”以舞蹈請求神靈附體,摒除災難,為來年帶來農業豐收與戰爭勝利。如果説原始的新年慶典活動旨在“娛神”,那麼隨著歷史發展、文明進步,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提高,“年節”慶典活動的“娛己”作用逐漸增強。大約在漢代,春節活動逐漸形成一套體系,在歷史、地域的傳承與發展中,産生了豐富多彩的春節民俗活動,如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耍雜技、打腰鼓等,均有濃郁的體育氛圍,傳遞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尚禮、尚武情懷。

中國傳統遊藝活動貫穿除夕至正月十五,唐朝時期,在除夕就有“舞場歌館、猴戲木偶、皮影雜耍”等娛樂項目,雜耍諸戲以走索、弄刀、舞盆、弄甕等傳統體育活動為主,遊藝活動則持續至正月十五,以元宵節的歡慶活動最為盛大。正月十五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以觀燈、賞燈、猜燈謎為主要活動,其中穿插競賽、表演、雜技等娛樂活動,本文僅羅列在歷史發展中活躍在元宵節上的一些傳統體育項目,以期共同感受中國傳統體育中的獨特“年味”。

踏歌:據文獻記載,唐睿宗曾挑選宮女及長安地區少女千余人,在正月十五上元節燈會上開展了盛大的“踏歌”活動,載歌載舞,歡度佳節。“踏歌”是一種古老的體育舞蹈活動,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的紋飾中挽手共舞的形象可謂是“踏歌”的原始雛形。這種舞蹈在原始社會發端,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民眾在節日聚會、好友送行、青年男女互相表達愛意中以“踏歌”助興,從後世流傳的諸多詩詞文學作品中,足以見得“踏歌”活動的流行與社會影響力。

百戲:發源於漢代的“百戲”,以展現身體技巧為特點,因技巧性、觀賞性較強,是春節遊藝活動的重頭戲。隋代時期,每逢元宵節都會在洛陽舉行盛大“百戲”演出,五禽戲、百獸舞、角抵、爬竿、高蹺、擊丸等應有盡有,元宵佳節儼然成為一場“體育嘉年華”,在歷史上負有“萬戶皆集會,百戲盡前來”的盛名。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憲宗元宵行樂圖》卷(明)描繪了一幅明代元宵節皇宮中的歡樂盛況,百戲表演內容包括衝狹、倒立、柔術、轉輪等。

社火:我國北方地區素有正月十五“耍社火”的傳統習俗,直至今日仍然受到人民大眾的歡迎。每逢正月十五,社火隊伍走街串巷,好不熱鬧。在“社火”表演中,融合了百戲、雜技、舞蹈、曲藝表演等活動,表演項目種類繁多,踩高蹺、十八般武藝、舞龍舞獅、划旱船、跑旱馬、扭秧歌等活動輪番上演,不僅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2006年,“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至今仍然是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體育文化活動。

傳統體育項目在春節期間發揮了重要的功能,承載了厚重的歷史積澱,積累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真摯情感,寄託著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和祝福。這些傳統體育元素,具有極強的民眾認同與參與性,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流變中,更增添了強身健體、和睦友鄰的功能,對愉悅人民身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