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分享到 0

揚皖所長,奮楫逐浪 長三角邁向更高品質一體化

大江奔流,潮涌東方。 2020年的長三角,在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引領下,面對疫情衝擊和影響,展現出強大的經濟韌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打通長三角創新“經絡”,加足産業協同“馬力”,打造民生“幸福圈”……一年來,我省始終把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突出位置,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作為全省上下重大政治任務,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有力有序有效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力爭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科技和産業創新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更好體現安徽擔當作為。

提供高水準的科技供給,打造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的安徽樣板

——勇闖“無人區”、搶佔制高點,發揮自主創新“發動機”作用

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阜陽市唯一一家參展企業上海森加自動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正是界首(上海)離岸科創中心入駐的第一批企業之一。

“今天的成績説明,離岸科創中心堅持‘科技+創新+開放’這步棋下對了。”界首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曹偉表示。去年12月,界首市主動牽手“大上海”,成立中國界首(上海)離岸科創中心,一年來,積極對接上海高端科創資源,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激發新的創造活力。

共聚創新力,同下一盤棋。安徽下好創新“先手棋”,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推進“從0到1”的原始創新,揭牌運作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組建大健康研究院。勇闖“無人區”、搶佔制高點,“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國家重點實驗室”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加快構建。

安徽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主基地,構建“四個一”創新主平臺,“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建設紮實推進,大科學裝置呈集群發展之勢。

“國之重器”顯身手。

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火星磁強計、高吸能材料保障“天問一號”完成科研任務。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量子通信、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光源、聚變能等全球領先。在2020長三角一體化(網上)創新成果展開幕式上,兩項來自安徽的科技成果備受矚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融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建成的東方超環(EAST)創造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電漿體運作的世界紀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變,更加凸顯了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産品,更要提供高水準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品質發展。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

安徽加快推動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落實《關於推進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框架協議》。

“安徽在基礎性、戰略性上下功夫,聚八方要素推進協同創新,為探索區域創新協作‘長三角模式’作出了安徽貢獻,力促形成機制高效、協同創新、成果共用、活力迸發的科技創新共同體。”省發展改革委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處負責同志表示。

安徽與滬蘇浙簽訂協議共同創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進中國科大上海量子科學研究基地建設,落實《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謀劃研究我省貫徹落實舉措,牽頭成立G60科創走廊機器人、新能源和網聯汽車、新能源、通航、環境産業技術創新等5個産業聯盟,紮實推進一批示範園區和示範基地建設。

搭建創新平臺、匯聚創新資源。安徽打造“政産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安徽科技大市場,成功舉辦“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佈會暨線上交易會,集中(雲)簽約30個項目。

做好延鏈補鏈強鏈文章,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産業聚集地

——區域間分工協作、錯位發展,發揮經濟發展“穩定盤”作用

“這裡集聚了碳酸鈣産業的上下游配套企業,對企業生産研發大有裨益。”説這話的張國平是宣城市宣州經開區一家企業負責人。這家來自江蘇常州的企業于2017年9月落戶宣州經開區,2018年上半年正式投産。三年來,張國平不僅把企業總部搬了過來,還助力園區招引了許多來自滬蘇浙地區的碳酸鈣企業前來洽談。

目前,宣州經開區內的碳酸鈣産業鏈企業已發展到65家,碳酸鈣産業已由原來簡單的原料開採和粉體加工,逐步發展到以碳酸鈣為原輔料的磁性材料、汽車配件、新型節能材料等中下游深加工,特色和規模在長三角地區有了影響力。

産業協同“握指成拳”,産業鏈合作加速。

今年以來,安徽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産業聚集地,加快建設合肥積體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慧和銅陵先進結構材料等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新增網路與資訊安全、先進高分子結構材料2個省級重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前10個月,26個省戰新基地工業産值增長9.1%。

省發展和改革委主任張天培表示,立足産業基礎、創新優勢和市場腹地,攀升全球價值鏈,安徽積極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越來越多的産業特別是先進製造業在安徽集聚,創造了新的供給,引領了新的需求,增強了新的發展動力。

12月8日,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在合肥揭牌,將有助於安徽打造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等新興産業集群,著力提升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鏈現代化水準。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將在電動化、網聯化、自動駕駛、智慧出行等領域與大眾汽車集團不斷深化新的合作,共同努力實現雙贏,助力將安徽建設成為中國電動出行和數字化的新産業基地。

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做好延鏈補鏈強鏈文章。今年以來,安徽加快推動與頭部企業合作,蔚來汽車中國總部落戶合肥,長鑫電子與滬蘇浙相關企業達成總投資2200億元的晶圓製造合作基地項目,合肥市與中電海康等滬蘇浙龍頭企業協同建設長三角“感存算一體化”超級中試中心,馬鞍山市政府、馬鋼集團、寶武特種冶金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特種冶金材料新基地項目。

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是安徽參與長三角産業協作分工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我省全面實施“158”行動計劃,積極開展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聯盟對接活動,簽訂25個基地合作項目,在合肥農交會設置長三角一體化展區,現場簽約97個意向協議和5個購銷合同。

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我省高規格建設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全面實施自貿試驗區建設專項推進行動。高水準舉辦世界製造業大會,舉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論壇,成立由32位院士、專家、學者、企業家組成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有力提升了長三角智庫力量。世界製造業大會上共簽署滬蘇浙來皖投資項目246個,投資額2112億元,較去年增長65.1%和107.5%。

前10個月,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121個,實際到位資金6137.1億元,同比增長16.7%,佔全省省外資金比重52.8%,同比提升2.2個百分點。

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用,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

——敢於邁出第一步、持續走好每一步,發揮改革開放“探路者”作用

12月22日上午8時38分,G8311次動車組列車從合肥南站始發,風馳電掣地駛向安慶。這標誌著京港高速鐵路合肥至安慶段正式開通運營。“從安慶到合肥有了‘直線’高鐵,不用拐彎繞道銅陵等地,安慶至合肥最快73分鐘可達,很方便!”在合肥工作的安慶人夏先生很高興。

交通運輸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先行領域、關鍵支撐和重要載體。

今年以來,我省加快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與滬蘇浙通力合作,全線貫通商合杭高鐵,有序推進合肥至新沂鐵路、滁寧城際建設,加快開展武漢—合肥—南京—上海沿江高鐵、揚馬城際鐵路、寧淮城際鐵路等重點項目前期工作。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今年以來,我省全力建設黃山—千島湖、來安—六合等省際高速公路重點工程。建設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打造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實施合肥新橋機場改擴建,加快構建“一樞十支”運輸機場體系。落實省港航集團與舟山市政府、浙江省海港集團戰略協議,開通舟山至馬鞍山豆粕“江海直達”航線。

中歐班列成為暢通國際物流的“硬核擔當”。我省高效率提升合肥中歐班列運營品質,開闢法國杜爾日、俄羅斯秋娜亞爾、烏克蘭基輔等新站點,貫通阿拉山口、霍爾果斯等五大鐵路出境口岸,與滿洲裏海關簽署促進便利化通關合作備忘錄,截至11月12日,今年合肥中歐班列開行500列,同比增長48.5%,長三角區域産品佔全部發送産品80%以上。

10月底,首批長三角異地養老機構名單在上海發佈,名單包括了來自江蘇張家港,浙江嘉興,安徽池州、宣城等20個城市的57家養老機構,核定床位共計25698張,蘇浙滬皖三省一市老年人的跨區域養老生活在長三角區域有了更多選擇。

聚焦普惠共用,長三角地區率先探索公共服務一體化。

一碼通行,刷掉心理距離。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省充分發揮一體化合作機製作用,聯合滬蘇浙建立實施長三角“7+5”疫情聯防聯控協同機制,有力推進了長三角疫情資訊互聯互通、防疫物資互濟互幫、健康碼互認通用、産業鏈復工復産協同互助、企業復工復産復市招工協調。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省積極建設現代化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縱深推進“23+80+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全面排查長江幹流沿線入河排污口4558個,對存在污染的排污口實施全方位監管。嚴格落實“十年禁漁”,摸清了退補漁船漁民底數,完成了船網證回收處置任務,截至11月上旬,共清理取締非法捕撈“三無”船舶13764艘,收繳銷毀非法網具47323套。

綠色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底色。我省積極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實施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十大工程”,累計完成投資超過20億元。與滬蘇浙共同簽署協同推進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裁量基準一體化工作備忘錄,強化大氣、水、固廢污染聯防聯控。前10個月,全省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0.5%;全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85.6%。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