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産教融合 一體化發展造就“皖字號”巧匠

日前,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改革試點賽在山東舉行。合肥工業學校電子商務代表隊從來自全國的36支代表隊中脫穎而出,勇奪中職組電子商務技能賽項金牌,這也是該校在此賽項中連續第二年奪金。近年來,安徽省在職業教育技能大賽上屢獲大獎,人才培養水準躍居全國第一方陣,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壯大和傳統産業轉型升級輸送出大量“能工巧匠”,為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産教融合

打通“最後一公里”

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中,産業轉型創新是重要組成內容。而産業轉型創新跟職業教育轉型創新密切相關。安徽是人口大省,如何把人口紅利轉化為一體化高品質發展中急需的職業技能人才?安徽省在“産教融合”上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為讓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更適應企業需要,實現“産”與“教”同頻共振,推進産業升級和經濟高品質發展,省教育廳在政策、平臺、改革、聯動等方面積極探索,出臺安徽省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和産教融合實施意見,依託行業主管部門成立覆蓋主導産業的9個教學指導委員會,組建42個省內職教集團和長三角國際商務職教集團。

製造業是省會合肥的重要根基,越來越多的“合肥製造”正成為國內行業翹楚。2015年,合肥市組建成立現代職業教育集團,把相關部門、學校、企業、研究院所聚集起來,圍繞著“服務地方經濟”這一共同主題,向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管理、研發、操作、售後等“一站式”供給服務。截至2019年,共吸收17所中高職院校、40家規模以上企業加入職教集團。

與此同時,合肥市還投資打造了現代職業教育公共實訓中心。該中心佔地5萬平方米,建有現代製造業、現代電工電子業、現代資訊業、現代汽車業、現代服務業等六大技術中心。“在這座全省規模最大的公共實訓中心裏,不僅有各校的職教學生前來受訓,很多企業也直接把員工培訓放在這裡。企業和學校,在這裡是零距離接觸。”合肥市教育局職成處副處長戈弋介紹説。公共實訓中心在環境模擬、流程體驗、操作規範等方面打造規範化、倣真化技能實訓體驗,打通了從職業院校到企業的“最後一公里”,使學員快速適應專業崗位需要。

和合肥一樣,安徽各地均採取積極措施,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産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通過積極探索,安徽入選了首批國家産教融合型城市試點建設省份,合肥市成為全國首批20個國家級産教融合試點城市,馬鋼集團入選國家首批産教融合型企業重點培育名單。

“現代學徒制”

探索培養新模式

在安徽省汽車工業學校,每屆高職特色班學生都會前往企業開展兩個月的崗位實踐,在現場積累到一些新問題和新技能後,再回到學校繼續學習。這是該校開展的一項“現代學徒制”企業教學活動,是該校為推進工學交替、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具體實踐。

“師傅帶徒弟”這種傳統學手藝的習俗,在如今的職業教育中被重新拾起,並加以創新。“手把手傳授技術經驗和心得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讓年輕人少走彎路,減少摸索的時間,尤其是一些技術門檻高的工種,有師傅指導引路,入門時間大大縮短。”安徽汽車工業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説。但不同於傳統學徒制的是,它不僅僅是“師傅帶徒弟”,而是企業、學校雙方聯合培養,從一開始的“訂單式培養,功能表式教學”,發展到現在以“招工即招生、入廠即入校、校企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不斷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品質和針對性。

據悉,近年來全省大力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省市級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已達到149所,其中國家級試點院校19所。在這些試點院校中,校企雙方共同承擔人才共育、利益共用、基地共建、機構共管、校企共需、契約共守等方面責任。學生每學期分批去企業現場學習,輪流進行實踐實訓。這樣的小班化教學,學習任務具體明確,學徒興趣較高,考核及時,管理到位。特別是在實行5S管理的企業裏,學生根據所學專業,真正感受到了“崗位練兵”的效果,在工學融合中浸染行業氣質、企業文化和匠人精神。

“非遺進校園”

提煉地方特色

安徽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而職業教育直接培養傳承技術技能的人才,是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對一些古老的非遺技藝因後繼乏人而發展乏力的現狀,職業教育肩負起了人才培養的重任。

坐落在“中國徽墨之都”“中國歙硯之鄉”歙縣的行知學校,在全國率先開設了非遺專業——徽雕藝術專業,成立了全國首家徽雕藝術學校——歙縣徽雕藝術學校。學校依託本土資源,將非遺傳承由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模式改變為學校正規化培養模式,培養一批掌握歙硯雕刻技藝、徽墨製作技藝、徽派盆景技藝、徽州建築技藝、徽州“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徽州竹雕技藝等的畢業生成為新的非遺傳承人,形成了鮮明的地域職教特色。

該校負責人表示,非遺教育是特殊的教育門類,專業精髓在於操作技能的傳承。為適應非遺專業發展,學校不僅聘請徽學大師擔任高級顧問、磚雕大師親臨指導,還聘請十數位徽雕工藝師長期駐校和在培訓基地任教;經常來校的硯雕、石雕、木雕、竹雕等專業工藝大師們帶著自己的企業、資金和項目進學校,開辦“大師工作室”,同時承擔學校專業技能實訓課程的教學任務。他們既是工藝大師,也是企業家,同時又是學校的實習指導教師。這種特殊的“校企合作”方式,既為各門類的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傳承對象和傳承場地,化解了諸多非遺項目後繼乏人的尷尬,又為學校節約了育人成本。

據省教育廳職成處統計,目前全省已有90多所職業院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建立非遺培訓班(基地)13個,年均舉辦非遺展演、展覽、知識講座1000余次。一批具有鮮明安徽特色的非遺項目,在職業教育的精心呵護下又煥發青春,成為地方經濟文化的一張張亮麗名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