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安徽:文明城市創建繪就社會文明美好畫卷

創文明城,持續改善人居環境

日前,安徽省滁州市、黃山市、宿州市、阜陽市成功入選第六屆地級全國文明城市,新當選數位居全國第二;最近三個創建週期均喜獲豐收,以11個當選地級城市穩居全國第一。至此,全省有12個省轄市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總數位居全國第二;金寨縣、廣德市、寧國市、歙縣、桐城市入選縣級全國文明城市,歷屆總數位居全國第三。

“省委始終堅持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硬’戰略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以貫之地重視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各地各部門擔當作為、合力合為,幹部群眾熱情參與、拼搏奉獻,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心心相印。”省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説。

滁州市堅持人民至上,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擺在突出位置。自吹響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號角以來,累計投入600余億元,大力實施老城改造、河湖治理、文化體育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和老舊小區、棚戶區、農貿市場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持續改善人居環境。黃山共完成棚戶區改造6954套,整治老舊小區918個,新改建中心城區道路41條,新增停車場泊位3534個,不僅實現了從旅遊城市到文明城市的嬗變,而且實現了從“來者心儀”到“居者心悅”的蝶變。

“道路修好了,樓道乾淨了,車位增加了,路燈更亮了,我們這個老小區又充滿了新活力。”宿州埇橋街道西仙橋社區郵政小區居民杜高田説。特色鮮明的城市風貌、靚麗整潔的大街小巷、安全暢通的交通秩序、文明有禮的城市居民,融匯成宿州的“文明底色”。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既是一次城市的全面“體檢”,也是一次城市的全面升級。阜陽聚小成為大成,積量變為質變,730個老舊小區、246個背街小巷煥然一新,129條小街巷改造提升……大街小巷掀起“文明風暴”,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群眾在不斷升級的人居環境、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中享受“創城紅利”。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回首安徽文明城市創建之路,從馬鞍山作為中部地區首個全國文明城市,到12個地級全國文明城市和8個縣級全國文明城市;從城的文明到人的文明,從“一枝獨秀”到“滿園春色”,一座座“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如雨後春筍,扮靚多姿多彩的錦繡安徽,繪就社會文明的美好畫卷。

做文明人,提升城市文化內涵

文明于城,是基礎設施的“舊貌換新顏”;文明於人,是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安徽省始終把解決實際問題同解決思想問題結合,把滿足群眾需求同提高群眾素養結合,在聯繫服務群眾上用情,在宣傳教育群眾上用心,在組織凝聚群眾上用力,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馬鞍山是全省唯一蟬聯五屆的“全國文明城市”,汗水澆灌了榮譽,榮譽又激勵著城市成長。好人節、鄰里節、紅袖標、愛心驛站等一大批精神文明建設特色品牌,如和煦的春風,輕撫群眾心頭文明花朵。“沒有文明的市民,就沒有文明的城市,人人都是文明城市的‘代言人’。”馬鞍山市民張誠説。34.6萬註冊志願者活躍在大街小巷,他們用汗水和智慧、熱情和微笑、奉獻和包容,塑造了馬鞍山的靚麗容顏、傳遞了城市的真情溫暖、激蕩起雄勁的文明春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無聲、潛移默化。

人以城為“家”,城以人為“本”。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只是為了一塊牌子,更是為了增進人民福祉和提升城市文化內涵。

“‘快樂3點半’課堂是公益性的,老師志願者開興趣班,孩子放學有了好去處,既解決了我們雙職工家長接孩子困難的時間問題,又有利於孩子們的興趣培養、素質提升。”銅陵市民賈鋒笑呵呵地説。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的銅陵不斷改善民生,解決好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實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實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種桃種李種春風”,文明創建滋養城市的品質、助力城市的發展。在宣城,200余名熱心市民組成“文明觀察團”志願服務隊,化身城市“啄木鳥”,為城市創建“找茬”“挑刺”,助力城市文明創建。敬亭山下、宛溪河畔、街道小區、民居樓院、微信群裏,處處盪漾著文明新風,時時洋溢著創建熱情,人人展示著文明形象。

“養犬不單單是照顧寵物,更要照顧他人感受,不能影響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周邊的環境衛生。”淮北市民李翔説。樸素的話,平凡的人,點滴間彰顯出一座城市的價值認同和文明氣度。淮北幹部群眾追逐文明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歇,“文明基因”在城市的發展與進步中不斷得以傳承。

打長效牌,文明創建永遠在路上

文明創建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持續接力”。

“無論是新晉文明城市還是往屆文明城市,無論是文明城市還是提名城市,都要注重日常經常平常,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省文明辦創建處相關負責人説。

近年來,省文明委抓基層、強基礎,既注重短期要求,更注重長遠目標,順應中央文明創建週期,連續三屆出臺《文明創建三年行動計劃》,一捶接著一錘敲,一屆接著一屆幹。堅持“四不兩直”,出臺《關於進一步規範文明創建評選工作的通知》,測評和評選過程省紀委監委全程參與、全程監督,聚焦問題幹、追著問題走,打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只有平時多出力,才能“評時”多出彩。合肥開展“小單車、小區、小街巷、小犬只、小廣告、小報亭、小行為”專項提升工程,把文明創建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水準,為讓這座“養人之城”變得更加美麗。“我們不能有急功近利‘蜻蜓點水’的思想,不能有疾風驟雨的‘忽冷忽熱’的作風,不能做成臨時抱佛腳的‘面子工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既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既要打攻堅戰,還要打持久戰,更要與時俱進。”合肥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説。

文明創建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文明創建能否常態長效,為民惠民能否一如既往,都離不開制度支撐。

自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以來,蕪湖市委、市政府出臺“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提高城市文明水準”意見,重點實施整治交通亂象、佔道經營、違規燃放煙花爆竹和開展“親切服務”四個專項行動;聚焦背街小巷、老舊小區、農貿市場、校園周邊、公共場所、江河道路沿線等重點領域,全面排查文明創建薄弱環節,下大力氣解決難點堵點問題。

“從幹部到群眾,從城市到鄉村,處處都能感受到文明提升行動的強勁脈動。”蚌埠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説。蚌埠常態落實日巡查、周調度、月考核、季評比、年獎懲的創建工作制度,採取“會場+現場”調度模式,用“會場”研究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以“現場”著力解決重難點問題,還建立了末位約談、幹部包保等工作制度。

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文明創建永遠在路上。自安慶成功躋身全國文明城市後,舉全市之力打好長效牌,創建工作從“攻堅奪牌”轉移到“常態保牌”上,積極探索建立文明城市建設長效管理機制,鞏固文明城市建設成果,不斷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