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分享到 0

安徽舒城:探索“一網二養三服務”養老新模式

中國網韻動安徽12月1日訊  近年來,舒城縣結合實際,創新探索“一網二養三服務”農村特困人員養老新模式,全縣9874名特困人員得到妥善供養,有效破除農村特困人員脫貧和養老難題。

織密一張保障網

全面推行“救急難”。舒城縣建立397個村級“救急難”互助社,注入“救急難”資金總額達3151萬元,其中縣財政資金2188萬元、社會捐贈963萬元。啟動救急程式後,村級可給予1000元臨時救助,鄉鎮可給予2000元臨時救助,救急資金最快2小時內到位。

下放低保審批許可權。低保、特困供養人員審批許可權下放至鄉鎮,建立“誰調查、誰審核、誰審批、誰負責”責任制。審批關口前移,鄉鎮承擔受理及審核審批主體責任,對急需救助對象啟動簡易程式。縣民政局實行審核備案,承擔監管責任,按一定比例抽查檢查,及時糾偏。審批許可權下放以來,該縣共核退低保(特困供養人員)3488戶5450人,新增2840戶3614人,群眾滿意率100%。

激發村民中心組長活力。對全縣8000個村民組進行整合,擬建5800個中心組。按照“奉公守法、身體健康、熟悉民情、辦事公道、熱心公益、常年在家”要求,選配中心組長,建立“誤工補貼+績效獎勵”,將原來每人每年200元增至1200元,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0萬元。村民組長調配到位後,全縣從事社會救助專兼職人員從目前不到500人增加至4800人,服務範圍從原先每人服務約2000人降至約160人。發揮村級中心組長在扶貧宣傳政策、幫助困難群眾申請救助、給予人文關懷、基層治理等方面作用,同時,拉近了困難人員與救急的距離,讓困難群眾能夠更好更及時的享受到幫扶。

推行兩種養老模式

根據“6個能”指標(能自主吃飯、能自主穿衣、能自主上下床、能自主如廁、能室內自主行走、能自主洗澡)對全縣農村特困人員開展全面失能評估,按照“科學評估、入住自願、機構方便、保障到位”的原則,為農村特困人員提供兩種養老模式。

一是居家自養。評估全部達標、生活能夠自理的特困人員,鼓勵他們居家自養,對這類群體主要採取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安全住房、強化監護責任、到府居家服務等措施進行照料(即,“兩保障、一強化、一服務”)。保障基本生活,每人每月600元基本生活費確保安全到戶,並確保資金使用安全。保障安全住房,對居家自養特困人員住房安全進行評估,進行危房改造,確保60平方米住房需求。強化監護責任,發揮村民中心組長作用,每月2次定期走訪。發揮自助互助服務作用,組織農村留守婦女、低齡健康老人對居家自養特困人員開展群體照護、日常照護;全縣3512個村民中心組長、與居家自養老人簽訂監護責任書。開展居家到府服務,組織養護人員定期到府提供清洗衣被、清掃衛生、測量血壓等服務。

二是集中供養。主要針對兩類特困人員,一類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另一類是生活能夠自理但願意離家生活、距鄉鎮敬老院較近的特困人員。其中第一類人員主要送到鄉鎮護理院,由專業護理隊伍為他們提供保姆式養護服務,第二類人員主要送到鄉鎮敬老院,由鄉鎮敬老院進行管理、養護。為做好全縣農村特困人員集中養護工作,近年來,舒城縣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從政策引導、財政支援、工作保障等方面加強養護指導。一方面加強公辦養老機構建設管理。全縣先後投入1.2億元用於公辦敬老院建設和設施改造,新建、改擴建公辦敬老院35所,實現每個鄉鎮都有1—2所敬老院。開展了養老院服務品質建設專項行動,對20所敬老院進行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升級改造,增加功能室設置,優化室內設備配置,不斷提升公辦敬老院基礎設施和供養水準。另一方面鼓勵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引導社會力量對閒置廠房、學校、村委員會辦公室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改造,興辦養老服務機構。政府積極幫助民辦養老機構協調解決資金、土地等問題,出臺獎補政策,讓社會力量安心投入到養老事業中。積極探索“公建民營”模式,通過政府提供硬體設施,讓社會力量“輕資本”運營,將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服務品質提升中。目前,全縣共設立養老機構43所,其中公辦養老機構35所(含已轉型公建民營6所),民辦養老機構8所,可提供床位6750個。

做優三種服務

一是做優居家到府服務。為滿足居家自養特困人員生活需求,該縣先後在湯池鎮、百神廟鎮等鄉鎮開展居家到府服務試點。由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方式,為特困供養人員、低收入老人、孤兒、烈屬、老年烈士子女、貧困戶中的失能人員等6類人員,提供理髮、清洗衣被、清掃衛生、談心談話、測量血壓等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服務。

二是做優機構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服務是由敬老院等養老機構為入住特困人員提供的規範化常態化管理、服務。舒城縣自推進養老院服務品質建設專項行動以來,堅持把規範養老機日常管理服務作為工作的核心。目前,共接受機構養老特困人員1270,其中公辦敬老院接收1270人(公建民營292),全縣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442人,入住護理院292人。

三是做優專業護理服務。針對失能半失能農村特困人員做好集中供養,提供專業護理服務。制定引導支援政策,從獎勵、運營補貼等方面加大對“公建民營”護理院的支援力度,對為失能失智老人服務的,按照收住對象失能失智的輕、中、重度程度,運營補貼分別上浮50%、100%、200%。將入住護理機構特困對象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全部納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

“一網二養三服務”養老模式從工作機制、服務內容等方面為農村特困人員晚年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該縣依託43家公辦、民辦養護機構的6750張床位,滿足全縣集中供養人員床位需求,對居家自養農村特困人員,創新居家到府服務舉措,解決了農村特困人員無人管、無人問、無人幫的問題,真正實現了農村特困人員“老有所養、老無所依、老無所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