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腦”是新型智慧城市的數據智慧中樞,是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政府、構建數字社會的重要抓手。
目前,合肥市正積極構建聯動市縣兩級的“城市大腦”,夯實網路、政務雲、物聯網三項基礎設施,完善數據中臺、智慧中臺、業務中臺、時空中臺等四大基礎能力平臺,深化拓展智慧應用場景。據走訪了解,圍繞城市運作管理的“痛點”“難點”“堵點”,合肥市數據資源局聯合該市有關部門、單位,會同科大訊飛、華為等企業,運用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數字孿生等新一代資訊技術,不斷創新、深化智慧應用建設,力爭實現城市治理高效協同、城市服務精準普惠、産業發展融合創新。
交通“超腦”
助力出行更順暢
11月23日,走進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交通指揮中心。“合肥市城市交通超腦”大螢幕上,實時顯示“交通擁堵指數”、“交通流量趨勢”、“交通擁堵排行”等資訊。
“現在是早上10點,今天已經優化交通信號控制路口14個,通過‘交通超腦’大數據來分析處理的。”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科研所警官王飛介紹説,“以前哪堵了,得由道路交警通過對講機告訴我,然後我再騎車去調整擁堵路段信號燈時長,效率非常低。現在,通過信號智慧優化系統,可以實時、多路段調整信號燈,在一定程度改善了高峰期擁堵狀況,優化了群眾出行。”
交通超腦是合肥“城市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介紹,交通超腦實現了信號、視頻、卡口、電警等智慧交通設備數據的統一接入、統一管理。依託合肥“城市大腦”,交通超腦接入了非交警的交通數據,搭建起全息交通感知體系,實現全量數據匯聚。目前,合肥市依託城市交通超腦平臺,對路口渠化、視頻、卡口流量數據採集和分析,對全市路口信號控制分類管理、精準施策,完成了2156個路口的檔案庫建立、756個路口的信號配時優化,優化後路口的排隊長度平均減少了11.3%。
“現在交通超腦每天對2億條數據進行分析,實現了全市所有路口、路段流量的精準感知,實現實時擁堵預警、常發堵點的挖掘,為治堵等交通管理工作提供科學數據支援。”王飛説,交通超腦正在進行升級。“比如,以往合肥也有可變車道,但是可變車道都是離線控制、方案都是提前確定。此次智慧交通三期,新建了23處可變車道。交通超腦建設了可變車道智慧管控系統、實現可變車道的實施狀態感知,系統可以根據路口實時流量,為交警提供可變車道設置狀態,使可變車道更靈活、更智慧。”
有了科技助力,交通擁堵治理成效明顯。據高德地圖攜手國家資訊中心大數據發展部發佈的《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城市交通研究報告》顯示,合肥市在全國50個主要城市第二季度擁堵排名下降至28名;全國所有汽車保有量在200萬輛-300萬輛城市中,合肥市的交通健康指數排名第6;全國15個新一線城市中,合肥市的交通健康指數排名第4,交通健康指數同比增高0.5%。
政務“智慧”
讓百姓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服務全天候,辦事零距離。在肥西縣政務服務中心,可以看到,7×24小時政務服務大廳已經啟用,目前已進駐5類自助設備,以“網際網路+政務服務+AI”為特色,具備智慧導辦、智慧審批、自助查詢、智慧取件等功能。
“自助設備可辦理的業務量佔總業務量的10%,佔有效業務量的20%。7×24小時不打烊‘隨時辦’貼心服務,解決了週末無法辦理相關業務的難處,提升了企業和群眾的辦事效率。”大廳工作人員説,群眾在自助設備辦理業務,只需要申請好,就可以立刻離開,無需等待。“申請之後,後臺工作人員進行審核,審核之後結果會通過短信告知群眾。資料的傳遞方式也很多樣,既可以在前臺領取,也可以免費郵遞,還能在空閒時間前往7×24h政務服務大廳內的自助傳遞箱領取,真正做到利民便民。”
據介紹,該縣智慧政務服務工作臺已與安徽政務服務網成功對接,首批上線了不動産登記中心、市場監管局等等13家單位共計150條事項,實現企業和群眾全天候“隨時辦”、一窗通辦大小事。
“我們還全面推廣服務地圖‘導航辦’,打通服務惠民‘最後一公里’。”肥西縣數據資源局局長任志剛説,該縣上線7×24小時政務服務地圖,在“皖事通”APP上匯集了政務服務事項線上線下的辦理流程、材料、時限、渠道,直觀展現辦事地點,通過智慧導航推薦最優辦事路線,讓群眾享受全天候、多領域、多渠道的不打烊“隨時辦”服務。自9月份上線以來,已有近千人次訪問服務地圖。
發展智慧政務,是改進公共服務、提高行政效能、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合肥市數據資源局局長陳睿介紹,依託市級政務雲和市級大數據中心,合肥“城市大腦”正推進深化智慧服務應用。其中之一,就是優化“智慧政務”,強化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建設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依託數據資源和電子證照共用,推進“前臺—中臺—後臺”智慧化受理審批。
化繁為簡,智慧政務正為市場主體和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服務,努力讓群眾和企業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社區“智慧”
為幸福生活“護航”“加碼”
一張圖全面展示整個居委會所轄區域的實時情況,社區的人、房、事等情況“一屏感知”;智慧門禁系統,小區居民可以選擇人臉識別、門禁卡、掃安康碼任一方式進入;攝像頭監控小區高空拋物行為,為社區居民建起一張頭頂的“安全防護網”……在合肥市智慧社區首批試點社區之一的蜀山區筆架山街道天鵝湖社區,小區居民和社區工作者已經率先體驗到了社區智慧化帶來的便捷體驗。
天鵝湖社區居委會負責人洪軍介紹,該社區目前已完成融合平臺、社區微門戶、社區“一張圖”、高齡老人看護、幼兒園守護、高空拋物監控、重點人員監控、智慧外呼等創新場景的研發,為轄區居民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服務,也為基層工作減負增效提供技術支援,為市民日常生活與工作注入了更多智慧元素。
高空拋物因取證難,被稱為“懸挂在城市上空的痛”。現在,小區實現了高空拋物探頭全覆蓋,不管從哪個方位多高樓層丟東西下來,後臺一查就能鎖定肇事者。這對一些低素質住戶起到了很好的威懾作用,同時它也可以抓拍攀爬盜竊、外墻脫落等事件,很多業主都表示安心多了。”天鵝湖畔的物業經理張女士説。
此外,小區已經投入使用了“智慧自助一體機”,居民可自助辦理臨時身份證、社保各類業務查詢辦理、辦事指南列印和已辦理事項進度查詢等,也可通過一體機參加社區活動報名、生活繳費,讓居民不出社區就可享受到便捷服務。
“過去,社區工作者承擔大量民政、公安、衛健等各垂直條線的數據採集、事務受理辦理等例行工作,需要採集錄入大量重復性、不共用的數據,任務繁重。現在,智慧社區建設通過完善數據資源共用交換體系,解決了業務數據孤島式存儲、重復填報等問題,促進了基層減負增效。”洪軍説。
合肥市數據資源局負責人介紹,該市統籌推進智慧小區、智慧平安小區建設,提升小區管理的智慧化水準和綜合服務能力,搭建社區業務融合平臺,接入社區服務人員在用35套業務系統,實現基層減負。智慧平安小區已建成並投入使用256個,在建523個。
可以期待,隨著“城市大腦”建設的推進,城市將更智慧,百姓生活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