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韻動安徽11月9日訊 金秋剛過,瓜果飄香。漫步在和縣的鄉間小道,炊煙泛起,鳥語花香,房屋錯落有致,院落乾淨整潔……這場景儼然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色。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和縣已然昂首挺胸,邁步走向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脫貧: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地處皖東,瀕臨長江,縣域總面積1319平方公里,轄9個鎮、115個村(社區),總人口54萬,其中農村人口43.3萬,比重大。2014年,全縣(含鄭蒲港新區)共確定建檔立卡貧困村13個,有建檔立卡戶7456戶16127人。其中因病、因殘和缺勞力致貧佔總貧困人口的85%以上。截至今年8月份,全縣僅有2戶9人未脫貧,計劃年內全部脫貧。
眾所週知,越是到最後關頭,越是難啃的骨頭。記者從和縣扶貧辦了解到,目前圍繞未脫貧的2戶9人,實行“四級包保”責任制,優化制定“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其中一戶李華(化名)家是因意外致貧,2017年兒子和兒媳在淮南不幸發生車禍,造成兒媳當場死亡,兒子癱瘓,鑒定為綜合一級殘疾。兒子李昌(化名)一直在醫院治療和康復,因車禍糾紛醫藥費用無法報銷,需要支付大額醫藥費,所以2018年李華一戶被納入貧困戶。針對這一特殊情況,對其進行社會兜底、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目前李華一家有3人享受低保,低保金每月1632元,孫子、孫女享受孤兒補助每月1800元,兒子李昌享受殘疾人生活補助每月227元,2人享受新農保每月241.7元。和縣就近為李華提供公益性崗位,工資每月500元,為其申請大病臨時救助5000元。
和縣扶貧辦副主任韓梅表示,今年以來,面對疫情汛情疊加影響,全縣脫貧工作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確保脫貧成果品質高、成色足、可持續。年初,全縣僅有兩戶因意外致貧,扶貧工作隊通過反覆調研,從他們的家庭實際情況出發,給予他們10項以上的幫扶措施。從目前收益來看,預計今年年底前這兩戶每人平均純收入可達13000元以上,能夠如期順利脫貧。
致富:産業帶動大棚蔬菜闖出門路
除了幫扶,更要自力更生。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和縣,如何脫貧、如何致富?當地人想到了蔬菜大棚,這裡四季分明、土質肥沃、雨水豐沛,生態環境良好,山水資源豐富,很適合蔬菜生長。
走在和縣鄉鎮的田間地頭,一座座蔬菜大棚映入眼簾。前些日子,當地大棚蔬菜龍頭企業和縣綠源蔬菜種植有限責任公司,銷售經理王瑞俊正在田間挑選著去合肥參加農交會的辣椒、茄子、蘆筍……一個個碩大的蔬菜擺放在桌子上。“這些蔬菜都是從地裏新鮮採摘來的。”王瑞俊笑著説。據他介紹,2012年,公司還是一個從事簡單蔬菜種植小公司,如今已經形成育苗、種植、銷售等完整産業鏈式發展大企業,目前蔬菜種植面積有4800畝,年産各種蔬菜1000萬斤,接下來,計劃開發農業觀光旅遊,形成一、二、三産業協同發展。
火紅的辣椒寓意著蒸蒸日上的日子,脫貧致富的道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農忙時節,王瑞俊的田裏有200多工人採摘蔬菜,他們都是附近的貧困戶,每月有工資,年末還可得到企業分紅。除此之外,産業扶貧同時實施金融扶貧,據介紹,和縣綠源種植有限責任公司承擔著1206戶每戶5萬元的金融入股。在銷售經理王瑞俊看來,最開心的事是能夠幫助當地的貧困戶脫貧致富,蔬菜是和縣的一張名片,種一畝蔬菜帶一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當再次走進田間地頭,一眼望去的蔬菜大棚,已然秧苗遍佈,果蔬飄香,這是和縣當地百姓脫貧的法子,也是致富的路子。
發展:創新驅動做大做強蔬菜産業
説起蔬菜種植,和縣主要呈現起步早、規模大、技術水準高三大特點。種植歷史悠遠,明清時期就有蔬菜作為貢品進獻朝廷。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的和縣,也是全國最早一批種植大棚蔬菜之地,安徽省實施蔬菜生産第一大縣,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縣農村經濟支柱産業之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44.5萬畝,産量115萬噸,産值達24億元,佔到全縣農業總産值的50%。
“致富脫貧不僅僅只靠雙手,還需要技術的支援。我們自創了7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辣椒在田保鮮等技術已在全國範圍推廣。”和縣農業農村局農技專家張金龍表示。據了解,辣椒在田保鮮技術的應用,給農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農戶可以根據農産品的市場需求決定部分蔬菜的上市時間,在價格高的時候投放市場,既能保證蔬菜的新鮮度又能給農戶帶來可觀的收益。
如今,和縣正在依託優勢資源,借力現代科技,在産業興旺上下功夫,不斷做大做強蔬菜産業,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幫助農民脫貧致富闖出新出路。傳統的蔬菜大棚讓農民摘掉貧困的帽子,但走致富的道路還得靠科技、靠創新。
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近些年,和縣蔬菜産業發展擺脫片面追求産量,走出了一條“量”“質”並重的雙輪驅動的綠色發展之路。推廣應用農業生産新技術新理念,用科技創新放大現代農業優勢,不斷提升蔬菜産業生命力、競爭力,讓“傳統蔬菜種植”向“創新驅動”轉變。走進位於和縣臺創園的蔬菜種苗大棚,從以色列引進的農業環境感測器系統設備,以及先進的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時刻精確記錄並控制著植物的生長。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供給,都有資訊化智慧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保證了蔬菜種苗的品質。在這裡,物聯網與傳統農業在蔬菜種植的平臺似乎有了完美的融合,農業已不僅僅是個種植,消費者還可通過網路追溯到農産品品質品質,實現了農産品“從田園到餐桌”的全程監督。
美好鄉村:提升村容建設美好家園
農民增收步伐加快,農村環境越來越美……和縣圍繞生態宜居宜業的工作思路,切實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來打,充分調動村民積極參與美好家園建設,農村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明顯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據統計,2020年,全縣實行農村人居環境全域整治,所有村莊達到乾淨、整潔目標,其中已建成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33個、在建1個,建成市級美麗鄉村中心村23個、在建3個。
美好鄉村建設中,改善農村環境至關重要,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實現農村地區環衛市場化運營是和縣改善村容村貌一大手段。全縣7個鎮農村生活垃圾的清掃、保潔、垃圾轉運以及相關設施建設、設備、人員配備通過PPP模式整體對外發包。記者了解到,美好鄉村建設以來,和縣積極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的宣傳,逐步形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生活習慣,建立縣、鎮、村三級督查考核機制,常態考核,實施排名制,落實獎懲制度。今年1至9月,共清理轉運農村地區生活垃圾41133噸,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此外,在農村實行“廁所革命”,為提升改廁實效,和縣確定了“一管到底”的大三格改廁模式和單戶磚砌式小三格改廁模式,並在美麗鄉村省級重點示範村、省級示範村、貧困村整村推進。2020年和縣計劃完成6000戶改廁民生工程,截至10月中旬,全縣共錄入《安徽省自然村戶廁改造民生工程填報系統》7198戶,超額完成任務。鄉村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使農村環境衛生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觀,農民環境意識和幸福感獲得感進一步增強,為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高品質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