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新中國治淮七十週年座談會22日在安徽省蚌埠市召開。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肖幼在座談會上表示,經過70年治理,淮河流域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體系,為流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水患水難,困擾沿淮兒女上千年。新中國初期以前的450年間,淮河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94次。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1950年至今,國務院先後12次召開治淮工作會議,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成使用。
據了解,經過70年治理,淮河流域基本建立了防洪除澇減災體系,初步形成了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逐步構建了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70年來,我們始終秉持‘蓄泄兼籌’方針,上游興建水庫攔蓄洪水,中游利用湖泊洼地建設行蓄洪區滯蓄洪水、整治河道暢流洪水,下游擴大入江入海能力下泄洪水,建成一大批控制性樞紐工程。”肖幼介紹説,這些水利工程和防汛指揮系統等非工程措施一起,組成了較為完善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依靠這個體系和先進的防洪理念,淮河流域成功應對了2003年、2007年等多次流域性大洪水,最大程度減輕了洪澇災害損失。今年7月,淮河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無一人因洪傷亡,主要堤防未出現重大險情。
據悉,70年間,我國治淮總投入9000多億元,建成各類水庫6300余座,堤防6.3萬公里,各類水閘2.2萬座,直接經濟效益4.7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