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分享到 0

潛山市體元村:稻鱉共生變廢為寶,綠色發展脫貧致富

中國網韻動安徽8月31日訊  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已經進入決戰決勝階段,譜好綠色發展曲,唱響鄉村振興歌是新潮流,新風尚。塔畈鄉體元村就立足自身實際,通過深入調研,發展稻鱉共生技術示範項目,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明星”村。

2016年時,村兩委發現村內有大片的田地荒廢了,就思忖著怎麼樣能夠變廢為寶,讓稻田繼續種起來,從而幫助村集體和貧困戶增收。通過廣泛的調研和徵求意見,在幫扶單位安慶市財政局的指導下,村裏決定發展稻鱉共生項目,項目的原理是在水稻抽穗期間進行烤田,讓鱉隨水回到池中,利於捕撈和冬眠,烤田成功後收割,稻鱉共生形成生態迴圈。

該村于2016年開始實施稻鱉共生技術示範項目,項目總投資60余萬元,主要用於購買鱉苗和稻種,租用田地,購建鱉池等基礎設施。2019年通過擴挖溝渠、鱉池,安裝防盜網、防逃網,到8月初購置鱉苗2000多斤。2020年,該基地共出售甲魚900多只,收益約7萬餘元,水稻總價值約20余萬,是傳統耕作水稻産值的5倍,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該項目除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外,還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貧困戶彭代昌就是其中的一員,他笑著説道:“當初我們的田地廢了也是廢了,村裏搞這個稻鱉共生項目,想著流轉過去至少一年可以拿點錢,現在每年還能通過收益得到分紅,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們的收入啊”。據悉,此項目前期共流轉7戶貧困戶土地,每戶每年租金約1000元,並吸納4戶貧困戶在基地內務工,負責稻田的維護管理工作,戶均增收4000元左右。村集體還根據稻鱉基地每年經營狀況,拿出集體增收的資金分紅給貧困戶,2017年至今,共計分紅1.2萬元。

“當前稻鱉共生項目主要還是靠甲魚的銷售盈利,除了幫扶單位幫助銷售外,我們還跟周邊的農家樂、超市等合作,目前銷路不用愁,下一步我們村還準備發展稻魚共生項目,繼續將綠色發展進行到底,探索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子。”體元村書記彭代高介紹道。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