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激活非遺傳承發展活力,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工作方針,立足於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多點發力,持續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利用。
重視搶救性記錄。啟動“樅陽腔”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工作,旨在深入挖掘樅陽腔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通過編輯出版樅陽腔相關理論成果、創排恢復劇目和展演、拍攝專題片、申報非遺名錄等方式來實現對樅陽腔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
加大經費投入。設立非遺專項經費,用於支援非遺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積極申報省級非遺保護專項補助資金,竹馬燈傳習所展陳提升工程爭取省級非遺專項資金10萬元。
組織宣傳展演。積極舉辦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等活動,讓更多人近距離地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獨特魅力,提升公眾對非遺傳承保護的認知度和參與度。“文化與自然遺産日”期間,省級非遺項目東鄉武術專場展演在彭橋村舉行;郊區文化館組織市級非遺項目大通剪紙赴市瑞龍小學、太平中心學校、市望江亭小學進行宣傳展示,在大通風景區舉辦了郊區非遺項目展覽展示,結合“三點半課堂”,將非遺傳承納入常態化教學;樅陽縣文化館在金山路小學通過圖文並茂的展板形式對樅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進行宣傳和知識普及;義安區文化館主辦“2020年銅陵市義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圖典巡展”,義安區文化藝術志願服務隊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以“傳承非遺,健康生活”為主題的宣講活動等,聚焦“非遺”在人民大眾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
推進非遺+融合。“非遺+網際網路”、“非遺+電商”,推進非遺企業入駐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積極參與網路平臺“非遺購物節”。“非遺+旅遊”、“非遺+扶貧”,組織非遺扶貧特色産品、傳統工藝産品、文創産品等20余項非遺産品在天井湖景區、大通古鎮風景區等舉辦非遺購物節、非遺惠民消費季活動,為各類特色展品提供線下集中銷售平臺,體現非遺技藝的文化價值和商品價值,推進非遺傳承利用。(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