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民健身事業的深入發展,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更加突出。自2006年全國首期社會體育指導員鑒定開展以來,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國已累計鑒定社會體育指導員532929人次,獲證330443人次。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已成為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保護群眾基本健身權益,促進體育健身消費市場規範有序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對推動全民健身在基層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2013年全國健身教練職業技能大賽冠軍、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國家職業資格健身教練俞鴻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民眾對自身健康愈加重視,健身活動的參與熱情高漲。疫情防控初期健身俱樂部停運的情況下,線上健身、居家健身、社區健身這些新的健身形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人們發現健身不一定局限在健身俱樂部、運動場館,只要想健身便可以在家裏、在小區空地、在公園、在辦公室等等,隨時隨地去做。但是大眾獲得體育健身健康知識缺乏有效渠道,多數健身學員反饋,他們大多通過流媒體、健身者互助等方式獲取運動健身知識,呈現碎片化、零散化特點,普遍缺乏科學、系統、規範健身指導。“學員跟著視頻學做健身運動,會因為其缺乏對身體情況的了解、技術動作的掌握及運動強度的控制,久而久之急慢性運動損傷、惡性運動事故便會出現。因此,解決健身場所問題的同時,更需要讓人們掌握科學運動技能。”俞鴻説。
俞鴻在南京邁燃體育從事健身指導工作,還擔任江蘇省女子U18籃球隊體能教練,在競技體育訓練和大眾健身方面均有建樹。他認為,普通人鍛鍊主要是為了健身和解決自身的亞健康問題,和運動員的訓練不同,普通人的訓練應以健康和享受為主,預防或解決一些慢性疾病和慢性疼痛,解決一些工作中功能上的或結構上的障礙,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教授大眾掌握運動技能,形成終身健身的習慣,從而帶動體育消費的增長,為體育生活打下基礎。
俞鴻説:“大眾健身也好,競技體育也好,安全始終都要放在第一位。運動本身是一把雙刃劍,要做到安全,並不是很容易的事,需要教練全身心投入,才能盡可能減少運動健身的風險。從對會員身體健康情況的了解、數據指標的分析到運動處方的制定、動作技術的分解指導、運動處方的調整等等每一個細節,競技體育和大眾健身的目標不一樣,兩者有所區別,又相互聯繫。近幾年我國健身熱潮的持續高溫,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喜歡的運動項目中,比如馬拉松、鐵三、羽毛球、自行車等等。他們在健身的目標中自然地融入對項目的專項需求。競技體育中運動後的身體恢復手段、專項體能訓練、運動防護和功能恢復等運動技能此時可以為大眾健身提供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