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堅持科技創新導向,共同搭建重大創新平臺,一體化高品質推進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協同建設創新翅膀上的長三角。”6月5日,在浙江湖州舉行的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為大力推進新一輪長三角區域科技協同創新吹響了號角。
會議提出,一市三省要共同打造世界級産業集群和標誌性産業鏈,研究編制《數字長三角建設方案》,推進長三角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等國家級平臺建設,加快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近年來,我省秉承開放創新的理念,在基礎性、戰略性上下功夫,聚八方要素推進協同創新,搭建創新平臺、匯聚創新資源,推動科技創新、産業創新、制度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並與滬蘇浙規劃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G60科創走廊、産業合作示範基地,為探索區域創新協作“長三角模式”作出了安徽貢獻。科技協同創新不斷跑出“加速度”,為長三角高品質發展插上創新翅膀。
爭做創新“賦能者”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硬科技”鑄成國之重器,“高精尖”引領産業變革。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指出,長三角要強化創新突破和高端引領,形成更多創新性的成果、關鍵性的技術、引領性的産業,在全球創新鏈、産業鏈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
6月6日,在2020長三角一體化(網上)創新成果展開幕式上,碩大的顯示屏滾動展示著一項項長三角最新的重大科技成果,兩項來自安徽的科技成果備受現場觀眾關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融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建成的東方超環(EAST)創造了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電漿體運作的世界紀錄,實現1億攝氏度電漿體運作等多項重大突破。
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人才第一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協同創新,著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悟空”飛天,“墨子”傳信,“京滬幹線”開通……這一項項國之重器的誕生,背後無不體現協同創新的力量。
“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科大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聯合研製;“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由中科大牽手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研製;“京滬幹線”量子通信保密幹線,由中科大牽頭建設,連接北京、合肥、濟南、上海等多個城市。
目前,跨越國界省界和專業領域的協同創新,已成為我省科技創新的一種常態。伴隨著東方超環創造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電漿體運作的世界紀錄,實現1億攝氏度電漿體運作等多項重大突破,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在合肥成立。在“開放共用、發展共贏”的理念下,該中心瞄準核聚變領域關鍵科技問題,集聚世界主要核聚變研究力量,建立更穩定、更包容、更靈活的合作架構和交流機制,共同開展科技攻關。在合肥,“合肥光源”“人造太陽”“穩態強磁場”三個大科學裝置,已經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協同創新的重要平臺,吸引了大量國內外專家前來研究,催生了一系列重要原始創新成果。
多層次全方位對接長三角科創産業深度融合
“我身旁的這臺設備叫做大口徑光學元件缺陷定量檢測系統,是專門用來對特種光學玻璃表面缺陷進行精密檢測的設備,它可以發現尺寸小于50奈米的缺陷和損傷,其難度相當於在杭州西湖大小的白沙灘上尋找到一粒白砂糖。”合肥知常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陳堅告訴記者,他們能夠取得這一突破,得益於企業與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及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這兩家科研機構不僅在企業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還把知常光電公司列為成果轉化和實習基地。
在此推動下,他們研發出的光機電一體化高端檢測設備突破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瓶頸。“現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我們引才引智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不僅如此,我們還借助這個發展戰略帶來的新機遇,儘快讓我們的産品走向長三角,進而進軍全世界。”陳堅説。
為加快創新資源共用和創新及成果轉化平臺共建,安徽率先提出構建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並被納入到國家長三角一體化規劃綱要中。省委省政府每年還專門舉行以長三角地區為重點的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活動,進一步鼓勵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區域內多層次全方位對接。前不久,位於皖北的界首市借助皖北地區全面納入長三角以及商合杭高鐵的順利開通,專門在上海建立了離岸科創中心,以此來加快本地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和傳統産業升級轉型。
“我們調研中發現,不少企業在對接長三角過程當中,一些痛點問題是單個企業解決不掉的,需要政府搭建公共服務平臺來解決。上海離岸科創中心,實際上在為界首的企業融入長三角,對接更多優質的要素資源搭建一個公共平臺。”界首市委副書記、市長何逢陽説。
“下一步,我們將推進長三角專家庫共建共用,支援合肥工業大學建設長三角工科高校協同創新聯盟,支援一市三省科技創新智庫設立聯合戰略諮詢課題,積極營造創新合作環境。”省科技廳負責人告訴記者。
共建重大創新平臺讓協同創新跑出“加速度”
6月6日,一市三省科技部門在2020年一市三省主要領導座談會上簽訂《共同創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框架協議》,加快推進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根據協議,一市三省將充分發揮長三角區域的創新優勢與合作基礎,共同明確協同創新、改革發展的宗旨,共同強化全球創新資源配置樞紐、産業技術創新樞紐、人才價值轉化樞紐三大樞紐的功能定位,共同邁向高品質發展目標,共同探索和完善運作機制,共同打造強有力的支撐保障,共同爭取創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我省加快推動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落實《上海張江安徽合肥關於推進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框架協議》。創建國家實驗室取得實質性進展,新增安徽省實驗室、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一室一中心”8個。
“目前我省已制定了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分中心建設方案,下一步還要在聯合攻關上加大力度。”省科技廳廳長羅平介紹,聚焦區域民生保障、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公共領域共性關鍵技術需求,我省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2項,其中長三角地區合作的項目15項。圍繞5G通訊、新材料等領域,組織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定向委託類長三角地區合作項目4項。圍繞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等領域,我省首次設立“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專項”並支援項目16項。“在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的建設當中,我們要推動長三角地區各種創新資源在安徽集聚,建立科研成果轉化的平臺,促進長三角地區的科研成果,也促進一批國家科技重大研發的成果能夠到安徽落地轉化。”羅平説。
隨著重大創新平臺共建的加速推進,長三角科技協同創新不斷跑出“加速度”。在2020長三角一體化(網上)創新成果展開幕式上,由浙江省科技資訊院會同一市三省的科研、情報所首次聯合發佈的《2020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綜合水準自2010年以來年均增速9.33%,一級指標年均增幅7%以上。9年間,長三角城市間專利轉移數從不足千次躍遷為近2萬次,科研合作網路密度增幅超八成,發明專利申請量、科技論文合作量均翻了4倍多,3萬餘臺大型儀器、19個大科學裝置和2420家服務機構實現了雲上預約和共用共用。2019年,一市三省聯合爭取國家重大攻關項目超100項,獲批經費超18億元,相互間登記技術交易合同14000余項,交易金額達432億元,區域間分工和協作的態勢逐步深化,創新鏈不同節點的協同正在加快構建,科創共同體建設正加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