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網站獲悉,《長江幹線過江通道佈局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業經國務院批准,已印發。
根據佈局方案,到2035年,規劃佈局長江幹線過江通道276座,其中四川省45座、重慶市75座、湖北省69座、安徽省32座、江蘇省41座、上海市3座、滇川界1座、鄂湘界2座、鄂贛界6座、贛皖界2座。
長江幹線自雲南水富至長江入海口,全長2838公里,途徑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七省二市,連接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是目前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內河水運通道,也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廊道。長江幹線過江通道連接長江兩岸,是溝通我國南北交通的重要紐帶,也是支撐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設施。
據了解,截至2018年底,長江幹線已建成過江通道108座,基本覆蓋沿江區縣,其中公路54座、鐵路10座,城市軌道5座,城市道路21座、多功能合併過江18座,另有41座過江通道正在建設。但整體來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要求相比,過江通道仍存在通道總量偏少、部分通道負荷較重、資源利用水準不高等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結合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提出過江通道佈局的2個階段性目標:到2025年,基本形成規模適度、資源節約的長江幹線過江通道系統,建成過江通道180座左右,遠距離繞行過江、橫向渡運干擾航運、特大城市和主要城鎮化地區過江通道擁堵等問題得到進一步緩解,過江通道與生態環境保護、防洪安全、航運安全等日趨協調,總體適應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要求。
到2035年,全面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善、保障充分、集約高效的長江幹線過江通道系統,建成過江通道240座左右,沿線地區跨江出行更加便捷、物流效率顯著提升,過江通道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一體銜接,與通信、能源等其他基礎設施有效統籌,與生態環境保護、防洪安全、航運安全等協調發展,有力支撐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根據規劃,2025年前,為滿足長江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南北交通運輸需求,在深入開展項目前期工作並做好相關規劃銜接的基礎上,重點推動實施79座過江通道。其中:四川省(10座)、重慶市(17座)、湖北省(24座)、鄂湘界(1座)、鄂贛界(2座)、贛皖界(1座)、安徽省(9座)、江蘇省(13座)、上海市(2座)。
安徽的9座包括:望江長江公鐵大橋、安慶海口長江公路大橋、池州長江公鐵大橋、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銅陵開發區過江通道、蕪湖北京路過江隧道、蕪湖泰山路長江公鐵大橋、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馬鞍山九華路過江通道。
《規劃》提出,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對長江幹線過江通道佈局建設、提質升級,以及過江通道與生態環境保護和防洪、航運安全和諧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規劃項目建設推進中,要最大程度減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充分論證過江通道建設影響。對於通道密集河段應進行整體防洪影響評價,結合上、中、下游河勢情況進行佈局建設,在下游繁忙河段堅持“少橋多隧”“宜隧則隧”原則。(記者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