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臨近,山東濟寧嘉祥縣的新高地創新智慧産業園裏,一片片布料經過縫紉、熨燙、充絨、質檢等流程,變成一雙雙滑雪手套。在打包裝箱後,它們即將銷往遠方。
“這兩年,借助冬奧賽事的東風,滑雪手套的市場需求不斷走高。”園區內的嘉祥縣立拓手套有限公司總經理楚海紅説,企業規模和生産效益得到長足發展,今年手套訂單不斷,預計公司今年産值能超過3000萬元。
在嘉祥縣的一家手套生産企業,員工在車間內加工生産手套。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20世紀80年代末,嘉祥縣開始發展手套産業。目前嘉祥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滑雪手套生産基地,産品遠銷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前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評為“中國手套名城”。據統計,當地目前有手套生産加工及配套企業300多家、加工戶1500多戶,輔料生産、設備供應等配套企業50多家,年産手套約8000萬雙,年産值達25億元,直接吸納就業2萬餘人,帶動相關行業從業人員近5萬人。
山東建華中興手套股份有限公司是嘉祥縣冰雪運動服飾産業鏈的鏈主企業。在這裡,貌不驚人的手套被賦予了更多高科技要素,防寒、滑雪、打獵、射擊等專業手套被不斷研發更新,防火、防刺、電加熱等新功能也被開發出來。
在嘉祥縣的一家手套生産企業,員工在研發手套新品。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現在我們正在用3D列印的方式設計圖紙。高端客戶對手套設計要求嚴謹,以往從業務接洽到款式定型交付,歷時2個月至3個月,費時費工效率偏低。”為重塑生産流程,海外留學歸來的副總經理陳旭採用數字化3D設計方案,通過更加直觀便捷的方式,將設計樣品呈現在客戶眼前,便於及時調整方案細節,將研發週期縮減到2周至3周。
“以縣域內這些具有行業代表性的頭部企業為牽引,行業形態不斷轉型升級、探索突破,向産業鏈中上游躍升。多家企業與高校開展合作,創新研發手套新技術,推出新産品200餘款,獲批專利70余項。”嘉祥縣商務局副局長王哲説。
興一個産業,富一方百姓。嘉祥縣在不斷拓展手套産業集群的同時,還積極創新生産組織形式、帶動更多群眾就業。“在實踐中,總部和‘衛星工廠’的模式取得比較好的效果。總部主要負責樣品的開發、技術品質管理,‘衛星工廠’負責縫製環節。”山東建華中興手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華説,企業生産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帶動一批留守群眾就近就業增收。
在嘉祥縣馬村鎮四合村,村民胡村華在黨員幹部的幫助下,結合這一模式利用閒置場地開辦共富工坊,讓當地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加工車間就在村裏,走著5分鐘就到,加工流程也不複雜,照顧家裏還方便,每個月能賺3000多元補貼家用。”家住周邊的村民岳芬笑著説。(新華社記者 蕭海川)
(責任編輯: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