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在四個大棚裏種韭菜,供兩個孩子上了大學。説起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關鎮清池村村民楊彥宏一家,很多人豎起了大拇指。楊彥宏的家鄉武山縣是“中國韭菜之鄉”。近年來,該縣持續推進韭菜規模化生産,狠抓科學化種植,加強品牌化建設,加快産業化行銷,韭菜生産實現了産前、産中、産後“一條龍”管理體系,全縣韭菜産量、産值和經濟效益得到穩步提高。目前,武山韭菜種植面積已達6萬畝,韭菜已成為武山種植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的特色優勢農産品。在武山縣,像楊彥宏一樣的人還有很多,小小韭菜成就了鄉親們的幸福生活。
從“傳統”中萌芽
武山是甘肅傳統的農業大縣,種植韭菜的歷史悠久,當地群眾一直有種菜的傳統。武山優越的環境條件,充足的光、熱、水、土資源,也孕育了武山韭菜株叢健壯、莖葉寬厚、香辣可口、營養豐富的優越品質。“新中國成立前,無論豐年荒年,武山的農戶總要騰出點好地,種些韭菜,荒年補救糧食不足,豐年上市出售。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改革開放,這個時期是武山蔬菜産業的萌芽階段,當時主要是發展露地蔬菜。”武山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新中國成立後,農民有了自己的承包權,生産積極性高漲,武山幾條河流域的沿川地區的各類蔬菜迎來了大發展。1958年,武山縣蔬菜合作社成立,極大地促進了武山蔬菜的發展。
“我們這裡土壤肥沃,非常適合蔬菜生長。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東關二隊就已經能夠種出六七十斤重的南瓜、十多斤重的大苴蓮。”記者在武山城關鎮東關村採訪時,當年曾在生産隊擔任過會計的村民王悾回憶道,1973年,甘肅省政府批准武山建設500畝蔬菜基地,其中東關二隊佔53畝。當時,村裏成立了蔬菜生産隊,與縣蔬菜公司實行糧菜掛鉤、計劃生産的合作模式;生産隊採取土墻玻璃溫室、竹子塑膠溫棚、地膜覆蓋栽培等蔬菜種植技術,年年超額完成縣蔬菜公司下達的生産任務。這種合作模式一直延續到1986年秋後才解除。改革開放後,蔬菜基地包産到戶、基地不變、簽訂合同,有力保障了蔬菜産業的持續發展。
“那個時候,農民種植的蔬菜除了在本縣市場交易外,還運到周邊各縣集市進行交易,有些乾脆用蔬菜換取鄰縣的各類土特産,然後再換成錢,購買各類生活用品,比種糧食的收入高出好幾倍。”武山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省政府批准武山發展蔬菜基地後,全縣蔬菜種植逐步由自給自足向市場化發展。
“白色革命”催動第一次跨越
武山蔬菜産業真正實現“破土而出”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這個時期,塑膠大棚種植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應用,讓全縣蔬菜産業實現了第一次跨越。”武山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説,這個技術最初被引到武山,源於一次偶然的知青“串門”。
1975年,有個上海知青到郭槐人民公社文家寺大隊二隊村民駱佶家裏串門,閒談中提到上海郊區用塑膠薄膜育稻秧,駱佶立刻通過知青從上海郵寄來長16米、寬1米的一塊塑膠。收到塑膠後,他用二層土坯圍成了四個陽畦,種上韭菜,比露地韭菜早上市了一個月,在當地引起廣泛關注。這項技術也由此開始在當地人口中傳了起來。
當時,擔任文家寺大隊隊長的馬德川,經常與駱佶探討蔬菜種植技術,兩人共同培養了一批種菜能手。1978年,馬德川在自家院中用木棍、藤條搭起武山第一個單層塑膠大棚,駱佶則建起兩個韭菜小拱棚;同年,武山洛門鎮東街大隊的村民王義仁到天水市學習塑膠大棚韭菜種植技術後,也在自留地裏搭起了塑膠大棚。“更讓當地人心動的是,王義仁用塑膠大棚種韭菜,比露地種植的上市時間提前了90天,收入1000多元。”當地村民回憶。
可觀的經濟效益吸引不少農戶競相種植。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後,武山塑膠大棚韭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後來,當地又試種三層塑膠溫棚,成功種植黃瓜、番茄、蘿蔔、辣椒等,農曆正月人們就能吃到新鮮蔬菜,售價比露地菜高出1.5~2.5倍。
“元旦前可以吃到新鮮韭菜,春節時大批蔬菜陸續上市。”武山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農民有了充分的經營自主權,紛紛瞅準市場需求,自覺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塑膠大棚種植,在全縣掀起了蔬菜産業的“白色革命”,蔬菜産量、品種猛增,不僅上市季節提前,畝産值也成倍增長,全縣出現了30多個依靠蔬菜産業致富的專業村。武山蔬菜被銷往甘肅各地及青海、寧夏、新疆、陜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上海等14個省、市、區,武山也逐步形成以洛門、山丹為中心,連接鴛鴦、城關、東順、龍泉、郭槐等鄉鎮蔬菜專業村的蔬菜批發市場。武山蔬菜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洛門蔬菜批發市場成為西北重要的蔬菜批發市場之一。
“韭菜之鄉”新騰飛
在武山蔬菜産業的發展歷程中,韭菜的種植舉足輕重。“今天,在武山的太皇山、老君山等山區,仍然分佈著許多野生韭菜。經過長期的栽培馴化,武山韭菜生産迅猛發展。”武山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種植品種上,武山韭菜經歷了地方品種不斷提純復壯自繁自育、引進優良品種、推廣雜交新品種等階段,韭菜品質不斷得到提高;在種植技術上,武山韭菜由粗放的撒播發展到條播再到育苗移栽,縣裏制定的《無公害韭菜栽培技術規程》被作為省市地方標準執行。2003年,武山韭菜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A級食品;2005年,武山在第七屆中國特産文化節上被評為“中國韭菜之鄉”。
近年來,武山縣緊盯“農業優先型”發展定位,瞄準打造全省優質綠色農産品全産業鏈示範高地目標,做深做實建基地、延鏈條、創品牌、拓市場等文章,推動蔬菜首位産業提檔升級,全力打造西部蔬菜産業強縣,有力推動了韭菜産業的高品質發展。
武山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依託資源優勢,武山按照“一區五片兩帶”蔬菜産業發展規劃,建成了渭河川道省級農業示範區、省級武山蔬菜産業科技示範園,在渭河及其支流川道地區發展韭菜、精細菜為主的設施蔬菜種植,在淺山半乾旱區和南部二陰山區大力示範推廣豆角、板栗南瓜等高原夏菜,全縣7大特色蔬菜産業區已初具規模。武山被列為甘肅省蔬菜綠色高産高效創建示範縣,在甘肅省內率先建成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系統。為推動蔬菜産業提質增效,武山還著眼做長産業鏈條,聚焦打造“五十億級”全産業鏈目標,大力實施蔬菜産業延鏈補鏈項目。武山著力加快推進品牌建設,武山韭菜、蒜苗、豆角註冊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武山韭菜”入選全省首批“甘味”農産品品牌目錄,番茄、黃瓜、萵筍等13類蔬菜28個産品被認定為國家A級綠色食品,全縣“三品一標”産品達到39個、“甘味”農産品4個,“瑞德園”蔬菜商標被評為甘肅省著名商標,“武山蔬菜、天然好菜、老百姓的放心蔬菜”品牌越叫越響亮。(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魯明)
(責任編輯: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