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縣域旅遊 經濟觀察 縣區風采 最美縣區 一縣一品

鄉村振興在行動丨陜西佳縣:黃河文化賦能鄉村煥發新活力

時間:2024-08-26來源 : 新華網作者 : 史夢 張思思

從黃河岸邊碩果纍纍的紅棗經濟,到赤牛坬村民俗旅遊熱度攀升,再到黃河文化博物館裏的沉浸體驗……這些都是黃河文化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也是一場由文化力量驅動的鄉村變革。

在陜西省榆林市佳縣這片廣袤大地上,黃河文化的深邃底蘊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自然之美、人文之情、歷史之韻緊密相連,共同繪製出一幅鄉村振興的壯麗圖景。

紅棗産業拓寬群眾致富路

佳縣古稱葭州,是我國紅棗的起源地之一,有著3000餘年的紅棗栽培歷史。2001年,佳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名鄉”。目前,佳縣有紅棗林82萬畝,其中有機紅棗認證面積30萬畝,酸棗種植面積達4.6萬畝,其中野生酸棗資源4萬餘畝。

在佳縣紅潤棗業專業合作社的紅棗種植基地裏,沉甸甸的果實挂滿枝頭。“今年的紅棗長勢喜人,預計基地産量將達到1000噸。”合作社負責人高潤紅介紹説,身為佳縣人,我們祖祖輩輩都依靠種植紅棗為生,紅棗也是鄉親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和重要食物。創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為了發展佳縣紅棗産業經濟,提高農民收益和生活水準。

高潤紅説,目前合作社擁有3000多畝有機紅棗基地和2000畝酸棗基地,建成佔地3000平方米的農産品加工車間,業務覆蓋6個鄉鎮17個村,累計帶動1000余名棗農增收致富。與此同時,合作社還建立了完善的品質管理體系和市場行銷體系,基地生産的幹制紅棗、紫晶棗、黑晶棗等優質紅棗産品銷往全國各地。

近年來,佳縣立足資源稟賦,通過舉辦佳縣棗花旅遊節、紅棗文化旅遊節等,持續叫響“有機棗都·陜西佳縣”品牌;通過明確紅棗加工方向,確定優先發展、重點培育、長遠孵化的加工品類,針對性地扶持或培育加工企業,並以工帶農,優化佳縣紅棗種植結構,推行標準化、集約化生産,構建紅棗優勢産業;通過本地培育和招商引資,提升初級加工業,孵化精深加工業,做大佳縣紅棗加工集群,賦能縣域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民俗遊讓美麗鄉村火起來

地處黃河近岸的佳縣坑鎮赤牛坬村是一個擁有800多年曆史的古老村落,這裡四面環山,棗林層疊,錯落有致的明清老村,顯得古樸厚重。過去這裡曾是一個偏僻落後、鮮為人知的小村莊,村民以種植紅棗為生。

面對自然條件的限制,近年來赤牛坬村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底蘊,依託陜北民俗文化博物館和原生態實景劇《高高山上一頭牛》,成功打造了集農耕文化體驗、鄉村旅遊于一體的特色産業模式,讓全村百姓通過文化産業獲得收入,通過旅遊業實現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們要做‘三院’建設,就是學院、醫院、養老院,讓老年人住得開心,讓年輕人願意回來。”佳縣坑鎮黨委書記賀建江説道。

如今,赤牛坬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實現年均旅遊綜合收入近千萬元,帶動200余名群眾就業,2023年赤牛坬遊客達40萬人次,帶動各項收入120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達15000元。

文旅融合激發經濟新活力

佳縣位於秦晉黃河大峽谷腹地,黃河流經縣域73公里,佔陜西黃河流域的10%。在黃河畔矗立的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是一座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

館內四大展廳及專題展覽,通過浮雕、VR體驗等多種高科技手段,深度挖掘和展示了黃河文化的歷史價值與時代魅力,讓遊客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講解員張南南介紹説,“落腳佳縣,突出陜西,放眼沿黃九省區,博物館的展陳內容涉及整個黃河流域的文化。”

如今,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已成為推動佳縣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不僅促進了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更帶動了群眾穩定增收。據統計,自2023年10月開館以來,該館已累計接待遊客22.3萬餘人次,間接帶動旅遊增收4400余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認真踐行‘文旅搭臺、經濟唱戲、環境提升、鄉賢助力、組織保障’理念,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和産業發展,重點打好‘紅色、黃河、白雲山’三張文旅牌,發展壯大特色産業,帶動群眾和村集體經濟持續穩定增收,以文化賦能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佳縣縣委書記姬躍飛説。

(史夢 張思思)

(責任編輯:李鑫)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