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走進雲南大理洱源縣海菜花産業研究基地,只見波光粼粼的河塘中綴滿了潔白的海菜花,六七個村民正在塘中小心翼翼地采收著海菜。因為海菜需要一根一根地採,所以這個工作幹起來並不輕鬆。
在岸邊,海菜收購商杜萬貴也忙著將海菜打包、裝車。“今天計劃收購1噸,傍晚就要運到昆明和麗江。”杜萬貴説,“這幾天的地頭價降到了每公斤十二三塊錢,但老百姓還是能賺不少。”
一説起海菜花,人們往往先會想到洱海。海菜花開洱海清。它不僅是洱海的“水質監測員”,還是雲南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在洱海的源頭洱源縣,人工種植海菜已有不少年頭,是當地農民的收入來源之一。
洱源縣右所鎮松曲村大為一組的海菜種植農戶李文全告訴記者,他家種海菜有20多年了,現在已經面積發展到了90多畝。家裏收入的主要來源就靠種海菜,行情好的時候一年下來能收入20多萬元。
種生態之花,興綠色産業,這件事,難道就這麼簡單?答案很顯然,沒有。采收後的海菜,傳統的保鮮手段只能維持3-4天,銷往外地市場並不容易。市場的局限對於産業發展來説,無疑是最大的掣肘。
202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學高原特色健康食品(洱源)創新中心研發人員的努力下,海菜貯藏保鮮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發人員將保鮮穩定期限提升至12天。技術的進步為海菜産業創造了更大的空間。
同年11月,洱源縣海菜花産業研究基地建設正式立項;12月,上海交通大學雲南(大理)研究院海菜花産業生態研究中心和上海蔬菜集團洱源海菜花種植基地揭牌成立。2024年5月,海菜花開始批量發往上海。
洱源縣海菜花産業研究基地總工程師鐘嵐介紹,技術的進步還實現由原來的冷鏈空運向冷鏈陸運的轉變,大大降低了運輸和消費成本。如今普通的冷鏈車就能將海菜運到全國各地。
市場一旦打開,考驗的便是産業本身,並最先聚焦在種植端。海菜品種的改良,新品種的選育,優質種苗的生産,種植技術的改進,以及如何帶動農戶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便會迎面而來。
為此,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蔬菜集團的幫扶與支援下,洱源縣以海菜花産業研究基地為依託,正在加快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海菜花基地建設,全面提升海菜産業發展水準。2023年,洱源縣全縣海菜種植面積達1500畝,産量2700噸。
洱源海菜花産業研究基地負責人段從貴説:“目前,基地正在摸索,以形成標準化種植技術模式,實現海菜品質穩定。同時,通過種植數據的積累與分析,尋求海菜種植與水質提昇平衡發展的有效方案。此外,優質種苗和新品種選育工作也在積極推進。”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郜晉亮 見習記者 趙子萌)
(責任編輯: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