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縣域旅遊 經濟觀察 縣區風采 最美縣區 一縣一品

“千萬工程”調研行⑰ | 山西臨縣:“多點開花”探索鄉村振興路

時間:2024-08-07來源 : 人民網-山西頻道作者 : 段思齊

盛夏時節,藍天白雲為幕,在東屏呂梁山,西臨黃河的山西省呂梁市臨縣,青山抱城郭,綠水繞人家,一幅和美畫卷躍然眼前。

來到臨縣的鄉村走一走,乾淨整潔的村道旁,花木繁茂蔥蘢、山澗溪流潺潺,農家小院風景別致,特色産業千帆競發……細數這幾年的變化,大家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千萬工程”繪出萬千詩畫村莊,“千萬工程”造就萬千幸福城鄉。近年來,該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農業産業發展、農民穩步增收、農村全面振興,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2024年全縣建設3個精品示範村、39個提檔升級村、18個鄉村旅遊重點村、20個美麗鄉村。

特色種養讓農業更有勢頭

呂梁山深處的臨縣白文鎮南莊村,一個個鋼架大棚整齊排列在田間地頭。

晚上8點,工人們依然穿梭在一排排菌架間,忙著採摘、分選、裝筐。南莊村村民田峰也像往常一樣忙碌著,他拿起一個個菌棒,仔細觀察香菇的長勢如何,是否發黴。

自從進入香菇採摘季,田峰基本吃住在地頭的大棚裏,“這幾年,我們村香菇種植農戶逐年增加,而且年年收益可觀,種香菇真是種對了!”

田峰的父親田繩虎是南莊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6年,南莊村成為臨縣發展香菇産業的試點村,全村十幾個種植戶去河南、河北學習香菇種植經驗,田繩虎就是其中一員。

一開始,田繩虎也摸不著頭腦。“縣農業農村局請了技術專家到基地手把手指導。”後來,自家種的香菇迎來了豐收,收入翻了五六翻。在田繩虎的帶動下,從2019年開始,不僅兩個兒子加入了種植香菇的隊伍,村裏越來越多的人也紛紛積極參與進來。

做棒、上架、注水、摘菇、剪菇……從年頭到年尾,現在的南莊村一年四季各個園區車水馬龍,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香菇種植的各種程式。“年輕的外出人員也返鄉投入到香菇種植行業,剩餘勞動力就近消化,就連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加入了撿菇隊伍,基本沒有閒散人員。”南莊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秋平介紹。

每到盛夏外省人員在該村打工的有一百多人,本地的更是不計其數。在菇農獲益的同時,也帶動了南莊村和周邊村民的可觀收入。

“自從有了香菇場,男女老少都上陣,産業穩定村風正,捎的種地把錢掙。”李秋平説,村民編的順口溜真實反映了南莊村如今的新氣象。

目前,南莊村現有香菇種植基地25個,養菌棚160棚,出菇棚1041棚,菌棒總數972萬棒,帶動脫貧人口近500人。

而這樣的村子,在臨縣並不少見。

經過8年發展,臨縣食用菌種植從無到有,助農增收能力從弱到強,産業鏈條從短到長,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

2023年臨縣種植面積發展至4800多畝,産值達3億元。從事食用菌産業的有13個鄉鎮、46個村,整條産業鏈帶動8000余戶19000多人增收,年每人平均增收8000元以上。

搬出“窮窩”讓生活更有奔頭

每天到了傍晚,臨縣湫水柏林苑社區的廣場上就漸漸熱鬧起來。在外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們,走出家門,或成群地坐在一起嘮著家常,或扭動著腰肢,跳起廣場舞。

湫水柏林苑社區是臨縣新建成規模最大的移民新區,在這個由10個鄉鎮86個自然村移民搬遷的社區裏,4731個村民如何“融”到一起,一直是湫水柏林苑社區黨委書記王雁在思考的問題。

為確保搬遷群眾“水土相服”,湫水柏林苑社區通過聚人心、鼓人心、暖人心、安人心、穩人心“五心”工作法,有效帶動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發展、能致富。

社區剛剛組建時,移民來的村民由於生活習慣不同,還不適應社區生活,小區內紙屑、塑膠袋亂飛,公共場所雜物亂堆亂放。有些村民由於戀鄉情結重,故土難離,住到社區後經常牢騷滿腹。

針對移民戶來自不同鄉鎮、生活習慣不同、矛盾糾紛突出等情況,湫水柏林苑社區黨支部全面實行“敞開式一站式服務”,推行“窗口式”辦公,打好“責任感情組合牌”,全力推動群眾合理訴求“最多訪一次”,落實黨員主動到府服務摸排風險機制。

王雁經常帶頭到府排查問題,積極與物業公司、施工隊協調,妥善解決漏水、供暖不暢、門鎖不靈等大小問題,有效化解矛盾的同時,用貼心服務溫暖了每一戶居民的心。

此外,通過多方挖掘資源優勢,到2023年底,湫水柏林苑社區已形成食用菇種植加工、粽子和紅棗加工、工藝品柳編、光伏發電五大特色産業,居民每人平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

“比以前好太多了,搬到社區以後,打工方便了;從幼兒園到初中,孩子們上學方便了;社區內就有醫療衛生院,就醫也方便了,特別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帶給我們農民實惠,讓我們過上好日子。”郭奇亮一家2019年10月就從叢羅峪馬家山村搬遷到該社區,這五年的變化,對他們來説歷歷在目。

如今的湫水柏林苑社區乾淨整潔、鄰里和睦,社區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足的美麗畫卷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藝術添彩讓鄉村更有看頭

不久前,用藝術點亮鄉村——呂梁沿黃鄉村寫生作品展在臨縣三交鎮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開展。在20多天時間裏,60多位中青年畫家沿著古老的黃河岸邊,深入一座座古村落,創作出200多幅寫生成果。

群山環繞的孫家溝村,位於臨縣三交鎮東部。這裡既有豐富的紅色資源,還有多座保存完好的建於明末清初的窯洞大院,被列入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古建築錯落有致,滄桑古雅,深受書畫家和攝影愛好者的青睞。山溪旁的崖壁上,“用藝術點亮鄉村”格外醒目,彰顯出其與眾不同的氣質。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畫院專業畫家謝永增開始來呂梁寫生,與孫家溝這個特別的村子結下了不解之緣。30多年間,謝永增以呂梁鄉村為素材,幾乎走遍了呂梁山的所有古村落,創作出了以孫家溝為題材的一系列淡雅雋永、有著濃濃鄉愁的山水寫意作品。就這樣,山西呂梁,成為他藝術的大後方,和藝術的故鄉。

2019年,在臨縣縣委、縣政府的積極動員下,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在孫家溝古民居正式落地,是首個鄉村窯洞式藝術館,使得孫家溝的古窯洞建築群得到了修繕和利用。

謝永增曾説:“藝術館的建立,相當於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打開了一條藝術通道,把城市的文化資源下沉到了鄉村。通過這幾年的運作,證明這種方式是可行的。”五年間,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舉辦各種畫展三十余次,與十幾家美術院校合作。村民們也經常來這裡看畫,與藝術不再遙遠。“從百姓們對我們畫家的那份親切感,就能感覺到他們與文化的距離很近。”

藝術館的打造,賦予孫家溝村村民的是內在的充實;文化旅遊的不斷推進,則給當地人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在此過程中,村民們建起了農家樂,將具有地方特色的紅棗、玉米等農産品進行售賣。

“村裏的藝術館大大擴大了孫家溝旅遊品牌的影響力,帶動村裏農家樂服務業年收入多達40余萬元。”孫家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建龍介紹説。如今,孫家溝新建了旅遊接待中心以及6個農家客棧和一個農家樂餐廳。

“接下來打算把藝術和紅色文旅結合起來,給孫家溝的鄉親們創造更多的增收機會。”王建龍表示,孫家溝與藝術的對話仍將繼續。

逐夢篤行,馳而不息。從美麗經濟邁向美好生活,“千萬工程”在這片土地上花開四野,和美畫卷次第展開。

(人民網記者 段思齊)

(責任編輯:李鑫)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