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位於寧夏銀川平原上的賀蘭縣隨處散發著綠意。稻田阡陌縱橫間,5.8萬餘畝波光粼粼的池塘鑲嵌其中,青青蘆葦隨風飄蕩,一幅塞上“富春山居圖”徐徐展開。
位於寧夏賀蘭縣的寧夏黃河經濟魚類水産種質資源場。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攝
多年前,這些池塘還是寸草不生的鹽鹼灘,如今,這裡不僅養起了淡水魚,還迎來了海鮮的豐收,讓海鮮養殖向距離大海更遠的內陸挺進。
西北內陸的“水族館”
7月1日,記者走進位於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的寧夏黃河經濟魚類水産種質資源場,只見20座巨大的圓形迴圈水養殖池內,鯉魚、草魚、鱖魚、鱘魚等數十種魚在清澈見底的池水中一邊暢遊,一邊吸著“鮮氧”。進入二樓,黃河經濟魚類圖譜躍然墻上,VR體驗等互動設備吸引研學的學生參與,大家仿佛進入了水族館一般興奮。
寧夏黃河水産種質資源場建成于2021年,主要進行黃河魚類的標準化繁殖、繁育、種質資源的保護。整個車間採用全程自動化控制、工廠化養殖的迴圈水模式,過濾得到的魚糞和餌料會被輸送到稻田,成為生物肥料。經過這樣的迴圈養殖,能實現節水30%-40%。
養殖池內,一種體色猶如彩虹的魚種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據負責人董躍輝介紹,這是今年新引進的一萬斤虹鱒魚。
“這是銀川首次引進養殖的虹鱒魚,除了黃河魚類,我們還在嘗試各類魚蝦的養殖,今年還引進了羅氏沼蝦。”董躍輝表示,引進之初,他們將新品種放入工廠化迴圈養殖池暫養,通過全程自動化控制迴圈水,實現水溫和氧含量的調節,保證生長速度。目前,虹鱒魚正處於增肥階段,一些超過2斤的魚已可進入市場,10月後,虹鱒魚將大面積陸續上市,豐富消費者餐桌。
不只是虹鱒魚,據賀蘭縣農業農村局水産站站長邱文傑介紹,今年以來,賀蘭縣先後引進大黃魚、黃鰭鯛、斑節對蝦、香魚、鱖魚、青蟹等新品種,通過擴大名優養殖和設施規模,大幅提高名優魚類苗種、大規格魚種和成魚養殖産量,70%以上的産品穩定外銷西藏、甘肅、內蒙古、青海等地。
鹽鹼地裏遊出南美白對蝦
含鹽量超過0.1%的土壤通常被稱為鹽鹼地。寧夏雖地處黃河灌區,歷史上卻沒能逃過被土地次生鹽鹼化支配的困境。寧夏用黃河水養魚已經有幾十年曆史,近年來又發展起用鹽鹼水模擬海水養殖蝦蟹。“以漁治鹼”,成為寧夏開展鹽鹼地綜合治理和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用鹽鹼水養出來的“海鮮”能放心吃嗎?這是不少消費者初次接觸這類商品時會産生的疑問。負責人強佐洲表示,寧夏宜漁鹽鹼水土分佈廣泛,引黃灌區土壤鹽化多屬鹽土分佈類型,鹽度多在2至18之間,pH值在7.7至9.3之間,發展海産品養殖優勢明顯,蝦蟹口感更加鮮甜。
而南美白對蝦無疑成為寧夏最成功的海鮮馴化品種。寧夏藍灣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園區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擁有400畝高産養殖示範池塘、6000平方米南美白對蝦育苗車間和超5.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養殖溫棚。
在強佐洲看來,鹽鹼地裏養海鮮,不只是調節水質這麼簡單,還需要很多技術加持。他先後請來清華大學和福建的技術團隊,升級大塘養殖為設施養殖,逐步調整鹽度,並及時補鉀等微量元素,讓海洋類魚苗逐步適應鹽鹼水的低鹽環境。“通過高産養殖示範、現代化溫棚養殖加持,南美白對蝦今年可實現年産12萬斤左右。”強佐洲説。
鹽鹼地裏養魚蝦,不僅盤活資源,更有廣闊市場前景。為了讓“陸産海鮮”走得更遠,賀蘭縣還做優深加工、延長産業鏈,在引進品種苗種長途運輸、本地鹽鹼水苗種淡化、苗種培育及飼料馴化等方面設立研發技術攻關項目的同時,也投建了以大宗淡水産品為原料的“魚丸、魚餅”和以加州鱸、斑點叉尾鮰為原料的“魚片、生鮮”預製菜生産線,尋找適水産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今,大力發展適水産業的賀蘭縣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水産品集散中心,躍身成為西北適水産業“第一縣”及國家級水産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記者 李佩珊)
(責任編輯: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