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縣域旅遊 經濟觀察 縣區風采 最美縣區 一縣一品

(高品質發展調研行)留下“富民之水” “小”柿子如何帶動“大”産業?

時間:2024-06-24來源 : 中國新聞網作者 : 陳溯

6月的陜西,在關中平原和陜北高原的過渡地帶,一片片柿子林正在茁壯成長。這裡的柿子果大、味極甜,製作出來的“富平柿餅”因口感軟糯香甜而暢銷海內外。除了獨特的地理環境適宜柿子栽植生長,當地全面加強水土保持,留下“富民之水”,讓這裡的柿子生長越來越繁茂,農民日子越來越紅火。

“這幾年我們這裡環境越來越好,柿子産量也大大提高。以前一畝地只能收穫兩三千斤,現在能收穫六七千斤,甚至七八千斤。”今年55歲的楊爭川是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莊裏鎮楊家村的柿子種植大戶,他向中新網記者回憶道,過去由於植被覆蓋度低,家鄉很難見到綠色,到處都是荒山,風沙很大,一下雨山上的土都會被沖走,留下“溝溝壑壑”。2012年以來,富平縣集中發展柿子産業,全面治理環境,在山上植樹種草,改坡為梯,涵養水源,自家的柿子産業也越來越興旺。

“這十幾年來,日子越來越富足,現在好的時候我家每年凈利潤能達到近18萬元。”楊爭川笑著説。

富平縣位於關中平原和陜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海拔高度在380米至1400米之間,土壤侵蝕主要為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水土流失主要分佈在北部山區。

在富平縣橋山南麓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山西村片區,記者看到,漫山遍野都是半圓形白色育林板圍成的“魚鱗坑”,護衛著樹苗紮根土壤。在山上,由政府牽頭種下大片松柏和刺槐起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山腳下,則是當地農民種下的片片柿子林。

富平縣水土保持和移民中心副主任石磊向記者表示,富平縣以涵養水源、植被恢復為方向,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築牢生態屏障。根據山區水土流失特點,在山坡坡面、溝坡溝谷,不同部位布設多種治理措施。比如,坡度5~15°的地方採取坡改梯的方式,水肥條件好,距村莊較近,發展機修水準梯田,用於種植農作物、建果園,在坡度15~35°的坡地,則採取修水準階、挖魚鱗坑的整地方式,栽植經濟林、用材林,起到涵養水土的作用。

10餘年來,富平縣共修建水準梯田45萬餘畝,營造水保林12.9萬餘畝,栽植經濟林4.5萬餘畝,實施保土耕作30萬餘畝,封禁治理24萬餘畝,北部山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伴隨著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産業興旺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

1987年出生的喬彬彬,2012年辭掉大城市十幾萬元年薪工作返鄉創業,如今擁有多重身份,他不僅是楊家村黨支部書記,也是柿餅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陜西新農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作為楊家村第一批返鄉創業的青年,喬彬彬的企業通過“網際網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與村集體經濟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以託管經營、訂單代加工、青年合夥人、産業分紅等模式,創造了日銷450萬元的紀錄,帶動當地11個村集體經濟發展。

喬彬彬告訴記者,水土治理以後,種植柿子經濟效益變好,原來一畝地收入只有一兩千元,現在可以達到兩萬多元,翻了約10倍。隨著柿子産業逐漸做大,近兩年有200多年輕人回鄉加入到柿子産業之中,同時進一步孵化産業,輻射帶動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截至2023年底,富平縣發展尖柿36萬畝,年産鮮柿28萬噸、加工柿餅7萬噸,支援30多家新型經營主體向食品企業轉變,培育柿餅加工規上企業1家、柿子龍頭企業8家,柿子産業全産業鏈總産值達到65億元。通過將自然之水變為“富民之水”,真正實現“小”柿子帶動“大”産業。(記者 陳溯)

(責任編輯:李鑫)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